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9大事記

1月9日 《錫林郭勒日報》(文化?┑36期刊登徐進昌《錫林郭勒文化的立論與思考》。新年伊始,把錫林郭勒文化和錫林郭勒學的研究和建設,提到了公眾面前!对隙嘉幕肪W(www.iatkga.com)于2008年10月1日發表了徐進昌《錫林郭勒文化的立論與思考》,2008年11月24日正式設置《錫林郭勒文化》專欄并發了前言。前言指出:“我們提出“錫林郭勒文化”和“錫林郭勒學”并不是說我們有多么高明。作為一個作文化研究的錫林郭勒人,出自對錫林郭勒的熱愛,作為一種責任和義務,表達自己的意愿,希望“錫林郭勒文化”和“錫林郭勒學”能作為一門學科,一門學問,引起人們的關注!
地方學是一門以地區的歷史文化、人文活動、生態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際綜合學問。 區域文化是特定時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子系統,區域文化研究就是專門考察和分析某一地區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經濟形態、政治狀況、文化教育、社會習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透過區域文化研究成果,尋找出中國文化在地方上的表現特征,從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審視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脈絡。 錫林郭勒文化、錫林郭勒古文明的研究,不僅對錫林郭勒地方文明建設,而且對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都將是不無裨益的。 揭開荒原草地古文明的面紗,樹起獨具上都文化和游牧文化神韻的錫林郭勒文化和錫林郭勒學之旗,應該是草原學人的一份責任!”
錫林郭勒是游牧特色鮮明的蒙古族集聚區,有著許多獨特的風俗和地域文化。是著名的“蒙古長調之鄉”和“博克之鄉”,是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發祥地。金斯太洞穴的考古發現和錫林浩特石器、阿巴嘎巖畫,進一步揭示了錫林郭勒的古文明。
錫林郭勒文化,揭示的是錫林郭勒文明的發展和積淀,是融于中華文明之中的特有的地域風情、歷史積淀、精神風貌和文化藝術諸方面狀況。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地方學是以特定地域的人類形成發展歷史中創造成果所表現出的精神因素作為研究對象的文化學科。是一門以特定地域為特征的、以歷史文化研究為主線的、應用性的、諸多學科交叉的文化學科。深入揭示和研究錫林郭勒文化,無疑對錫林郭勒的現代文明的構筑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意義。
錫林郭勒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無疑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作為“軟實力”的當今社會發展中,下力氣抓好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建設,不僅是對中華文明建設的有力補充,也是當地社會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
1月 《上都文化研究》這部上都文化研究的首部專著正式印刷面世。全書38 萬字,由《上都文化初探》、《上都遺址淺談》、《蒙古源流追蹤》、《文化廣角摘擷》四部分組成。首篇論文是《百年帝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序言指出:《上都文化研究》和大家見面了。這是我盟文化和歷史研究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錫林郭勒草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一份珍貴的文化財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和廣大文化工作者以極大的努力,開發利用錫盟民族文化的豐厚資源,推動上都文化研究和元上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將有力地推動錫林郭勒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上都文化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屬于錫林郭勒的,也是屬于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的。元上都作為七百多年前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大都市,一個世紀文化巨人,猶如一部豐厚的人類文明史書,發掘好,利用好,必將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上都文化”已經作為商標注冊,通過國家審批,無疑將對上都文化的研究、宣傳和弘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元上都遺址的品位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把“上都文化”打造成世界級的文化品牌,以利于錫林郭勒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利于中華民族的和諧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偉大復興!
《上都文化研究》是上都文化研究的首部專著。序言榮天厚。策劃田學臣、其其格。主編徐進昌,副主編焦福寶、青格里、張玉臣、牛明,編輯李慧蘭、孫永斌、李守華、斯仁那德米德。
1月13日 研究會《元代大都與上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扈從詩的文化意義》課題組召開會議,進一步明確課題應該表述的目標,采取的方式和工作的初步規劃與分工。課題由北京聯合大學正式立項,由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負責完成。課題成員由徐進昌、焦福寶、楊凌云、錫林高娃、敖登格日樂組成。
1月13 日 自稱“錫林郭勒”“蒙古人””xwljmr”者,兩次三番在“元上都文化”網《留言》欄留下非善意的言論,1月13日“草原鐵騎”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草原鐵騎”留言:“我作為對蒙古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外行,也來造幾句:學術研究沒有禁區,外國人都可以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為什么漢族學者就不能研究蒙古族歷史文化呢?難道只有蒙古族出身的學者才有資格研究蒙古族歷史文化嗎?如果真的這么認為,是不是反映了一種狹隘的民族情緒呢?人家這個網站對于弘揚蒙古族文化很有價值和意義,難道就因為版主是漢族學者,就懷疑人家的意圖嗎?就懷疑人家居心不良嗎?我很歡迎其他民族的人研究漢族的歷史與文化,也歡迎外國學者研究中國歷史文化,更歡迎漢族學者研究中國其他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弘揚蒙古族歷史文化,不僅僅是蒙古族學者的義務,也是中國所有其他民族的義務,凡是對這一事業有益的舉措,都應該得到支持和贊揚,而不是無端指責和挖苦。一個民族及其成員,只有具備開放博大的胸襟,才能得到發展,如果抱殘守缺,只會導致民族文化的衰退和落后!
留言者講:“元上都研究會為什么讓一個漢人當頭呀?他知道什么呀?或者是對我們民族作出了什么樣的貢獻呢?這么多蒙古人,難道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嗎?所以我不同意讓他來領導我們蒙古人,他肯定不是內心的研究蒙古文化的,而是有什么利益而存在的! ”
網站回復:謝謝留言!這確實是一些人的想法,各種想法不會都一樣。
我們回復留言者:1、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是學術組織,不是民族組織。2、研究會是民間學術團體,怎么組織是成員內部的事。3、希望您也研究點蒙古文化或者組織學術團體。
留言答復不可能很多。我們也想問個為什么?
為什么辦這個網站?為了什么呢?是哪個人的利益呢?或者會礙著誰的利益呢?
網站在“回復”中強調:“上都文化研究處于初始階段,有著方方面面的困難。但,對中華民族的元代歷史,文化人應該有研究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作為元代上都故地的錫林郭勒人,似乎更不應該對這份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視而不見。出于對歷史和文化的一份感動,冒昧地進入了這一領域。癡心奮斗,辛苦倍償,卻橫遭某些自稱什么什么的人挑剔和污蔑。不知人世的公道和正義在哪里?
盡管如此,我們相信上都文化研究這份事業終歸會有發展的。偏狹、陰暗、惡毒,只會是世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開放、光明、崇高,終究會出現的。
“元上都文化”網歡迎一切愛好和關心上都文化、蒙元文化的朋友,歡迎交流和切磋。對于別有用心的個別人,不屬于上都文化的研究范疇,我們不想理會,但也不怕公開他們的意見。
這也算是一段公案,是上都文化研究進程中的一個插曲吧!
1月20日 元研會理事周景峰兩部編著正式發行面世,“元上都文化”網上都星光作了重要報道。蒙元大帝國是中華歷史上一個強盛的時代,編著者周景峰《正說蒙元十五帝》和《忽必烈在上都》向讀者簡明易懂的介紹了蒙元歷史上的十五帝,特別是元世祖忽必烈。確實是一件好事!元研會的同事,在諸多條件不夠的情況下,埋頭苦干,不尚空談,把勁頭用在作實事上,可喜可賀!

3月16日 北京的lsx196826朋友的郵件問詢元代都城城門。有關城門的答復是:“據考證和有關資料證明,一般認為,上都城可分為外城、皇城和宮城。幾重城的存在和眾多的門需要大量的考證。大安閣大致在上都城的北部,皇城的中部。東西華門是宮城的東西兩面的城門,東門兩個,稱大小東華門,北側為小東門;西門兩個,稱大小西華門,北側為小西門。宮城沒有北門。復仁門大概是外城的門!諸多問題我們都一一作了回復,通過網絡加強了與國內外的交流。
3月 元研會理事焦福寶撰寫的論文《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應該以人為本》在中國群眾文化學會、中國文化報社聯合主辦的“群眾文化30年”征文活動評比中獲優秀獎。
4月21日 名叫薛丹的德國朋友來郵件:“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我叫薛丹,在德國工作。我收集到2個中國紅綠彩和三蔡瓷器。上面有文字,看上去像是巴斯八文。想請你們找學者辨認。但不知道如何把圖片發給你們。如果方便的話請告訴我能給你們發圖片郵件的e-mail地址。這2件瓷器也許對研究元上都文化有用。我的e-mail地址:xuedan@t-online.de謝謝 薛丹”。年內多次有關八思巴文的郵件,我們都認真對待,尊重每一個做學問的人和關注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人,一一及時作回復了來函。
4月24日,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焦福寶的論文《淺談地方學與錫林郭勒地域文化》刊登在《錫林郭勒日報>《文化》專欄第四十期上。把地域文化和地方學建設作為一個重大議題莊重地提了出來!
4月 第一部《上都文化研究》(蒙古文)專著正式印刷面世。大元帝國的百年上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上都遺址已經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清單13年之久,這座擁抱著人類巨大文明的廢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7年來,倡導上都文化和上都文化學,推動元上都遺址申遺,專注研究上都文化,積極參與國內外文化學術交流。近期又集結上都文化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由徐進昌總編,那達木德主編,斯仁那德米德、包浩畢斯嘎拉圖、鐵明珠爾副主編,推出第一部《上都文化研究》(蒙文)專著,實屬上都文化研究和元上都遺址申遺的一件大事!

6月8日 元上都文化網《蒙元文化詞典》欄目發表上都星光關于“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的條目,進一步規范和確定了有關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的概念。
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為標識的歷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紀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融匯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彌足珍貴的階段,是中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發展,吸納多種文化的有益成分,達到的歷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的顯著的游牧文化特點和開放性、多元性,為中華文化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和后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上都城坐落在錫林郭勒草原。融匯漠南農耕文明和漠北游牧文明,錫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發祥地。
上都文化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彰顯了十三世紀的中華文明。
上都文化學:是指研究以上都為標識的關于元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科技各方面達到的水平與獨具的特點及其歷史價值和意義。
上都文明融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貫通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薈萃東方文明與西域文明,彰顯了那個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值得深入發掘和研究。
6月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又有肖建華、楊凌云兩位文化研究人士加入,為上都文化研究和蒙元文化研究增加了力量!
6月15日 中國地方學研究聯席會學刊《地方學研究信息》2009第二期在《地方文化》專欄首篇刊登徐進昌《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的立論與思考》,表達了對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研究的關注。


六百五十年前,中華歷史上的大元帝國是一個強大、繁榮的時代。作為大元帝國的夏都,上都曾是顯赫世界的大都市;作為大中華的百年政治、文化中心,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歷經滄桑,上都成為了廢墟;但是,它蘊涵的人類百年文明,仍然折射著人類發展史上曾經有過的智慧和輝煌。上都遺址已經在十三年前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清單。上都文化研究近六年來得到了史學界、文化界和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地關注和青睞。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以來,大力推動上都歷史文化學術研究,積極倡導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2007年有九省區蒙古學專家參加的“元大都建立7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與會人員一致通過,發表了“關于加強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的倡議書”。
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是在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位于錫林郭勒茫茫草原深處的元上都遺址,歷經百年中華風云,如今已經成為蘊藏著人類巨大文明的廢墟。
元上都遺址是一個時代的標識,記錄了13、14世紀中華歷史和人類歷史曾經經歷過的輝煌。上都所在地的金蓮川一帶,曾有過大元帝國序幕的金蓮川幕府時代,被史家稱為圣龍起飛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在潛藩之際在此駐守十年,經營了金蓮川幕府的業績。1260年在此登基,成就了大元帝國的偉業。直至1369年元惠宗退出上都,元王朝的六位皇帝先后在這里登基,每年夏、秋季節皇帝在這里處理朝政,作為元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百余年。百年間,這里成為元王朝3千萬平方公里疆域的臣民們仰望和朝拜的地方,也是國外使節、商家和各方人士聚集交往之地。大元帝國強盛的國力和對世界事務的巨大影響,使得上都成為蜚聲中外的世界性大都市。
上都,又名上京、灤京,作為中華元代的夏都,凸顯了13、14世紀百余年間的中華文明,在中華文化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以上都標識的這段中華文化稱之為上都文化的意義應該說是淺而易見的。作為中華文明史的一段,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諸多方面取得的多方面的成果,獨具一格,光照史冊,歸結為上都文化學,進行深入研究和弘揚,它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應該說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文化作為生產力,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今天,提出上都文化和上都文化學研究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元上都遺址已經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清單,上都遺址所在地方有關部門已經把建設文化大區、文化大盟作為大事來抓,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研究順應了天時地利!
7月 焦福寶撰寫的有關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情況的資料,編入錫盟史志辦出版的《2008年錫林郭勒年鑒》一書。元研會的工作被記入錫林郭勒史冊。
7月17日 在盟黨政大樓七樓會議廳,隆重舉行了《上都文化研究》蒙漢文兩部書的首發會。

《上都文化研究》和大家見面了。這是我盟文化和歷史研究方面取得的可喜成果。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錫林郭勒草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一份珍貴的文化財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和廣大文化工作者以極大的努力,開發利用錫盟民族文化的豐厚資源,推動上都文化研究和元上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必將有力地推動錫林郭勒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元上都作為蒙元文化的發祥地和集成地受到世人越來越多的關注。元帝國是中華歷史上一個強盛的時代,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會,東方文明與西域文明交融,百年帝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
位于錫林郭勒草原的元上都遺址,1988年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清單。十年“申遺”,位序由第13位進為第5位、第3位。元上都作為蒙元文化的發祥地和集成地受到世人越來越多的關注。元帝國是中華歷史上一個強盛的時代,在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會,東方文明與西域文明交融,百年帝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


《上都文化研究》(蒙、漢)的編著人員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錫林郭勒職業學院蒙古文化研究所、錫盟政協文史專委會的有關工作人員參加了首發式。
參加會的領導有錫盟委委員、宣傳部長田學臣,副盟長其其格,宣傳部副部長文聯主席季華,行署副秘書長李永勝,李永勝主持了首發式。錫盟政協、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和盟政研室、文聯、史志辦、文體局、有關盟直部門有關領導參加了首發式。
田學臣部長和其其格副盟長發表了重要講話。徐進昌理事長對兩部專著的出版作了介紹。與會的各界人士對《上都文化研究》的出版發表了熱烈的研討和評論。
7月 七月是繁花似錦的季節,元研會學術研究也綻放出了燦爛的花朵。
徐進昌理事長月內接到“第十一次北京學學術研討會”、“伊金霍洛旗2009成吉思汗文化論壇”、“中國·西口文化論壇”三地的盛情邀請!渡隙嘉幕、上都文化學的立論與思考》、《簡論成吉思汗對宗教領袖的禮遇和精神價值觀》兩篇論文入選,編入論文集并獲獎。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學術水平和學術活動受到區內外學界廣泛好評!
8月7日 《內蒙古晨報》2009年8 月7日《悅讀》專版“內蒙古新書評介”(20)在頭條位置發表了王鐘先生撰寫的《上都文化研究》讀后《廢都新考 昭示文明》。(責編 毛丫 美編白松) 書評概述了《上都文化研究》的總體情況。指出:《上都文化研究》“為我們了解元上都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料,也為我們追溯和傳承草原文明、中華文明開辟了些許衢端!
書評分三部分作了評述:一、本土作者駕馭的世界性課題 , 二、潛心研究 成果斐然 , 三、數典祭祖 傳承文明 。書評認為,《上都文化研究》許多“見解與以往相比,多是新的角度,新的研究切入點,既往未及!
書評配發了《上都文化研究》一書的封面。
書評中說:“《上都文化研究》由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內蒙古文化研究所編著,徐進昌擔綱主編。全書收30 名作者的70 篇文章(含序言、編后記),并附28 幅彩圖(含8 幅題詞照)。從每篇文章附注的作者簡介得知這些作者均為本土人士, 蒙漢文題詞作者也大都是在錫林郭勒盟工作過的老同志。眾多的本土人士利用業余時間研究本土上的歷史遺跡, 并通過這一歷史遺跡蘊含的草原文明來昭示中華文明,這是一種非凡的精神, 僅憑這種精神就足以撥動讀者的心弦。”強調了這部上都文化研究的專著是本土作者駕馭的是世界性課題。
8月 元研會副秘書長焦福寶撰寫的《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情況》、《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和傳承情況》兩篇文章編入錫盟史志辦出版的《錫林郭勒風情》一書。
9月6日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在蒙元文化苑有了專門的辦公室。元研會成立七年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一間辦公室,在蒙元文化苑區錫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團樓有了一間落腳之地!
9月8日 在元研會的辦公室召開了第一次辦公會議。元研會驛路課題組徐進昌、焦福寶、楊凌云研究了《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扈從詩的文化意義》課題相關論文的匯總問題。
9月 元研會多次推薦有關成員參加北京、城建界等方面的學術研討會。元研會辦理了8名成員的德克隆會員卡。積極為會員搭橋和服務。
9月20日 徐進昌理事長一行參加第一屆錫林郭勒盟蒙元建筑文化論壇學術研討會。金秋送爽。在收獲的季節,蘊育已久的第一屆錫林郭勒盟蒙元建筑文化論壇,于9月20日在元上都遺址所在地隆重召開。來自深圳大學、復旦大學、內蒙古師大、西北民大、中國建筑學會、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錫林郭勒盟的建筑業界人士參加了大會。論壇由錫林郭勒盟行署召開,副盟長張寬志、副秘書長王劍峰、各旗縣市區主管領導與會。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在論壇作了《淺談錫林郭勒建筑的文化和歷史元素》的主題演講。研究會副秘書長焦福寶作了“錫林郭勒建筑的蒙元文化特色現狀和展望”的演講。劉潤民等專家、學者精彩的演講使大會色彩紛呈,高潮迭起!論壇層次高,學術性強,開創了蒙元文化建筑研究的新篇章!

9月 徐進昌論文《游牧文化在元代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在《西口文化》學刊刊登。《西口文化》學刊,由包頭大漠文化藝術中心和包頭西口文化研究會主辦,中國民主同盟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包頭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包頭市藝術研究所、包頭市美術館、包頭市雙子廣告協辦,有《西口論壇》、《西口文壇》、《西口人物》、《西口宗教》、《西口后裔》、《西口路上》等欄目。在區內外文化界和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該刊2009第五期(總第八期)在《西口論壇》欄目刊登了徐進昌理事長有關論述游牧文化的論文:《游牧文化在元代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論文提出了許多獨到的學術觀點,強調指出:元代,游牧民族第一次入主中原,建立了第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主政的中華南北大一統的中華帝國。游牧文化吸收多種文化的有益成分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影響擴及到幾千公里的中華大地。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融匯也達到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燦爛輝煌的一頁。

10月 《北京學研究文集》由北京聯合大學編著同心出版社于2009年10月正式出版發行。文集收入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論文《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的立論與思考》和秘書長齊巴托《蒙古人起源于大青山》。全書42萬字,由地方學研究、經濟社會研究、歷史文化研究、人文北京研究四部分。從地方學研究的角度,和大都、上都的歷史上的不解之緣,北京學研究高度關注和評價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的研究與發展!

10月20日 20日至21日“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會議中心隆重召開。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齊巴托代表元研會參加了本次會議。
元研會共提交四篇論文:理事長徐進昌《忽必烈治國的儒學思想和對草原文化的影響》,秘書長齊巴托三篇《老北京再新說》《元大都公園:盛元古都的遺存》《哈德門源于元朝蒙古語》,四篇論文均在會上宣讀、入選國際會《論文匯編》,并將正式出版。
目前,元上都研究會與北京聯合大學已建立學術工作關系,此前(今年6月)齊巴托秘書長還參加第十一次北京學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蒙古人起源于大青山》,反響非凡,論文已選入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學研究文集2009》。
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是由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主辦,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合作處、北京地理學會、中國地方學研究聯席會協辦的。來自荷蘭、韓國、法國、俄羅斯、意大利等外國學者,河北、鄂爾多斯、錫林郭勒、溫州、陜西、重慶、山東等國內學者,共119人參加了研討會,大會共收到論文91篇,是一次收到論文最多、參加人數最多、會議開得最成功的學術會。
11月26日 錫林郭勒日報》在《文化》專欄第五十二期,刊登了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徐進昌的論文《淺談錫林郭勒建筑的地方和文化元素》。對建筑文化的地方元素給予了關注!此篇論文曾在第一屆錫林郭勒蒙元文化建筑研討會作為講演稿,是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初次把研究的視角面向建筑行業!

12月10日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承擔的研究課題如期完成,于12月10上報北京聯合大學。項目研究從驛路的站赤和相關詩文著力,揭示了上都、大都間驛路是一條彰顯元代百年文明的歷史之路,文化之路。
13—14世紀之間,中華民族處于元代的大一統發展階段。各地間的交通往來和跨越國界的絲綢之路與海上通道非;钴S。上都與大都之間的驛路有四條;实勖磕晗募驹谏隙祭碚,秋涼時返回大都。自元世祖忽必烈以來,元代皇帝每年在上都、大都間驛路上巡幸往返,帶著眾多的隨扈官員和上萬人的護衛人員。這段上都、大都間的皇家驛路,就是巡幸中辦理朝政之所。大量的扈從詩記述了驛路的風情,歷史地再現了驛路沿途的人文風貌。百年間的皇帝巡幸和隨扈理政,百年間的扈從詩文,成就了上都、大都間的歷史之路,文化之路,文明之路。撫今追昔,這段皇家驛路任憑學子和游人憑吊和觀賞。
完成《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扈從詩的文化意義》課題報告一份,近2萬字。論文《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的立論與思考》、《元代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從元代的扈從詩文看上都、大都間驛路的風情和文化》3篇,近5萬字。其中,論文《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的立論與思考》入選《北京學研究文集》,由北京聯合大學編著,于2009年10月同心出版社正式出版。
研究方法主要是查閱有關文獻和論著,特別是認真下功夫閱讀了大量的元代詩文。從中提煉了對上都、大都間驛路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見解。這是我們對元代百年間上都、大都間驛路歷史和文化意義的解讀。這條興隆百年的皇家驛路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得到了初步揭示,為進一步研究驛路作了有意義的工作,也為游人體驗驛路風情提供了歷史和文化的營養。我們一方面作為歷史學問研究,另一方面也考慮到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打造文化旅游之路的實用方面的需要。課題研究注意了科學性和實用性兩個方面。其成果項目形成報告《元代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扈從詩的不僅有較高價值的學術性,也有一定的實用性。
由于注重了學術和實用兩個方面,所以項目成果上,不僅揭示了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而且也宣示了一條歷史之路、文化之路的旅游精品線。這也是項目的創新所在。
與本課題相關的論文,《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的立論與思考》提交了第十一次北京學術研討會被收入《北京學研究文集》,由北京聯合大學編著,于2009年10月由同心出版社出版。
12月25 《內蒙古日報》(蒙文) 《文化》專欄88期(民族文化專版5——8)以整版篇幅報道了元研會理事明珠爾對《大元朝阿勒德蘇勒德》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