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吉思汗箴言正如《周易·系辭上》所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為之智”。每當我讀成吉思汗箴言里做人的格言警句時,心靈里就得到一次洗滌與進化,每一次對視都會使我對人生世界獲得更豐富而全面的認識,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站在人類思想的巔峰,為我們撒播智慧和心靈的種子,使人格趨于完美,至今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值得我們從中汲取智慧、力量和勇氣。在這里我愿意和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成吉思汗箴言里關于怎樣做人的道理。
一、若想治身,必先修心,責人之前,必先責己。若能節制貪婪之心,可望必家致富;若能分清是非曲直,可謂賢者。
做人要懂得如何用言行舉止去展示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是你榮辱一生的資本,而修養與品質則是你一生最珍貴的財富積累。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睆娬{做任何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從現實意義來講,對于國家,必須遵循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建設,才能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于每個人,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遵循行為規范準則,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生。
人生如同舞臺,每一個細節都會被身邊的人們所關注。一個剛剛跨進社會的人因為處世經驗還很短淺,自然還能保留純潔天真的本性。而歷盡了人間艱難險阻的人,經驗積累比較多,城府也就比較深。在這個大舞臺上,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敗中積累的經驗幫助人們應酬著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吸取教訓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負效應。有的人卻從消極的、不好的方面去積累經驗,品格便逐漸發生質的變化。太講究練達和圓通,就會失去本性,變成一個老奸巨猾不受人歡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飾的純樸面目,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在一味追求金錢權力并為此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情況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誠,多些樸實,是很可貴的。做人首先要修心,用“心”和他人交往,懂得給他人架一云梯也是在為自己架設更理想的通道。有時,你的朋友因為虛榮而冒犯了你,有的時候你的老友因為自身的利益而侵害了你的部分利益,甚至令你難堪,很多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會發生在你的生活里,你要擺正自己。做人更要真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讓夢走進真實的社會活動中,需要一份執著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最基本的條件便是真誠。朋友需要你的真誠、領導需要你的真誠、愛情需要你的真誠?梢哉f,我們的社會活動與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真誠二字。以真誠換取他人的真心是你博得他人信任的重要方式。在生活里真心對待每一位走進你的人,珍惜這個一生只有幾千萬個機遇才能夠讓你與他相遇或擦肩而過的良機,要誠實地與人為伍,且不可以謊言騙取他人的信任。
古人在培養道德品質方面是十分講究的,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非常重視自身品德修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充分表現了范仲淹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與雖處逆境仍不計個人得失、昂揚奮進的精神風貌。無論由朝官到地方官,抑或由地方官到朝官再到地方官,他都力圖刷新政治,積極進取,在治軍治民上均卓有建樹。古有正直無私、胸懷廣闊“祁奚薦賢”的故事。有德行的人稱贊祁奚,說他能推舉仇人,不算是謅媚;擁立兒子,不是出于偏愛;推薦直屬的下級,不是為了袒護。晉悼公三番五次征求意見,正是對祁奚人品的高度信任。仇人解狐得到推薦,難道是祁奚刻意討好獻媚嗎?讓兒子接任,副職之子輔佐,難道不怕授人以結黨營私的話柄嗎?唯有有德行的人才能舉薦和他相類的人,可謂賢者。做人更要養德。古人云:“德為功之母,百功德為先”,“功自德中來,德是功之本”!梆B德”的方法有很多種,助困養德;以儉養德;以廉養德;我認為讀書養德對我們所有的人都適應,因為讀一本好書就好像與道德高尚的人交談。象由心生,德自心起,自省是最好的養德方式。《論語》三則中司馬牛向孔子請教君子之道。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彼抉R牛問:“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乎?”子答:“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意思是說能夠自我反省又不內疚的人,有什么憂慮和畏懼呢?我以為自省就是清心,使自己始終保持一顆清潔明凈的心,始終保持一顆平常淡泊的心。內心清凈,自會事來則應,事去則無,既不為情境所動,也決不癡迷執著、耿耿于懷。在物欲橫流的年代里,養正氣說來容易,做起來有困難,但我們要不做壞事,最低標準的做一個好人,從自我做起揚正氣。
二、與其談論他人事非,不如反省自己過錯。說話時要想一下,這樣說妥當嗎?要知道無論是認真的說出來或者開玩笑地說出去,話再也收不回來了。
孔子講“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總是心胸坦蕩,而小人則私欲纏身,為自己的得失精打細算。更令人討厭的是小人的強項是背后議論人,三五一伙,四六一堆,把是變為非,把正變為反,把純正透明的人際關系攪成了一潭泥水?鬃又v的“君子”與“小人”之別應該是做什么樣的人的大問題。事實證明:一個人要成大事,信守君子之道,把做人擺在第一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成大事,否則即使你偶爾有收獲,也是不成什么大氣候的。一個人缺乏知識,一定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只有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才是成功最重要的資本。
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圖的事,就削尖腦袋往里鉆,貪一點便宜。保持人格高尚的人不應為個人利益去爭逐。尤其是有機會把握權力,掌握金錢,卻依然保持高潔,即所謂“富貴不能淫”。權勢名利是現實生活中必然遇到的,有人格、有原則的人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也只有保持自己的人格,才恥于機巧權謀的運用,而視權勢如浮云。
誰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那么好品德呢,自然也是修養出來的。無論是修改還是修養,都是一個不斷否定不斷內省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承認過錯改正過錯的過程。就是放棄偏見和利益的恰到好處。我們知道,承認錯過需要很大的勇氣。趙國良將廉頗“負荊請罪”就很有啟發意義。
下面講一個周處改過自新的故事。周處是西晉時期的著名將領,年輕時憑借力氣大,會武功,橫行霸道,成為人們痛恨的一大禍害。周處看到鄉鄰們整天愁眉不展,感到很奇怪,就問道:“現今風調雨順,糧食豐足,為什么還不快樂呢?”鄉鄰們嘆息說:“三害未除,有什么可高興的!”周處追問道:“哪三害?”鄉鄰們坦言相告:“南山有白額猛虎,長橋下有巨蛟,加上你,就是三害了!敝芴幝犕,拍著胸脯說:“我有辦法除掉它們!庇谑,他進山射殺猛虎,又下水與巨蛟搏斗。人們見他過了三天三夜還沒回來,以為他已經死去,無不拍手稱快。周處殺死巨蛟回到鄉里,得知鄉親們都在慶賀他死,才知道鄉親們厭惡他到何等地步,于是感到十分羞愧。他到吳國找到了陸機,陸機告訴他,只要有志向,就一定會成功的,周處決定痛改前非。終于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之才。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錯而能改善莫大焉。
三、與其悲嘆自己的命運,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在我的力量還不足的時候,我就得忍讓,違心的忍讓!先把自己的翅膀練硬,那時即使有風有雨也擋不住我往高處飛翔!
在這里我說個小事例:單位搬入了新的場所,經常有打掃衛生和整理房間的人,她們有人口渴,到我的辦公室要水喝,我熱情地接待了她,并親自倒給她,言語間她很沮喪悲觀地說:我們與你們不同,是要飯吃的人,討口熱水都不容易被人接受。我說:我們只是維持生存的方式不同,工作的性質有別,其他的沒有什么區別的。通過這件小事情,讓我深感到與其自怨怨人,不如奮發向上,行行出狀元。所以給自己一點自信,成功的道路靠自己闖,美好的前途來自于自強自立,用自我的努力找到屬于你的自尊。只有使自己自卑的心靈自信起來,彎曲的身軀才能挺直;只有使自己懦弱的體魄健壯起來,束縛的腳步才能邁開;只有使自己狹隘的心胸開闊起來,短視的眼光才能放遠;只有使自己愚昧的頭腦聰明起來,愚昧的幻想才能拋棄!
我們知道《史記》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千古絕唱。司馬遷之所以永垂不朽,就在于它能夠戰勝自己!俗話說真理和謬誤之間只差一步,偉大與渺小之間又能相差幾步呢? “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睙o論誰一生中都有成功、失敗、快樂、悲傷、離別、團聚……誰學會了在逆境中去積極的面對人生,誰就學會了自立,懂得了自強。歷史上韓信甘愿忍受胯下之辱,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在宮刑之后,忍辱負重,茍且偷生,為了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為了《春秋》“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的精神,為了史家“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職責,即使是“雖累百世,垢彌甚耳!”“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痹谒活。因為在他的心目中,還有什么比完成《史記》這部鴻篇巨著更重要呢? 荀子《勸學篇》中“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形象的說明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四、雖有風雪,也不失約;雖遇大雨,也不誤期。 寧可折斷骨頭,也不可背棄信義。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曾不無感慨的寫到: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從他的反思中,我們不難看出,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里,面對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詩人萬般痛苦,備受煎熬。最讓他揪心的不是文天祥監獄中三年。而是女兒柳娘的來信,從來信中,文天祥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暗示他: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愿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闭且驗椤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钡睦砟钤缫讶缪迫馀c他的生命融為一體了,他才能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縱然在臨刑之際,他都始終保持著高尚的民族氣節。執著的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引頸就刑,從容就義。因此做人要有做人的氣節,要公正嚴明不背棄信義。
五、與長者相處時,長者未發問,不應發言。長者發問以后,才應做適當的回答。 愛護鄰人如同愛護自己,人人須互敬互愛,包括尊重老人和窮人。
在現實中要準確地界定自己與他人、與鄰里、與同事、與領導的諸多關系,還要找好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思想和行為方式構筑一個尺點,來彰顯你個人的魅力與風采。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具體地說就是“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文中子·魏相》)。三國時的劉備是禮貌待人的典范,他仰慕諸葛亮的才能,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墩撜Z·子罕》載: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相見時,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行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人只有活在互相尊重的氛圍之中,才能感受到恩愛。父母之恩天高地厚,夫妻之愛天久地長。常懷報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中國是禮儀之邦,沒有比忘恩負義、無尊無長更傷仁德?鬃诱f:“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然“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禮貌待人就是處處合乎禮儀規范?鬃诱f:“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論語·學而》)。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鬃诱f:“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成吉思汗箴言里鞭策怎樣做人的句子有很多,給人們留下的做人與成事之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無窮的智慧,也許正是成吉思汗叱咤風云的主要原因。最后以《明旸老和尚看守山門十二不》作為文章的結尾,“不貪名、不圖利、不營私、不舞弊、不茍安、不放逸、不畏強、不凌欺、不居功、不卸責、不徇情、不背理”以此共勉。
作者:肖建華,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供職于錫林郭勒盟群眾藝術館,文化遺產研究專業人員,有多篇論述見諸區內外報刊和元上都文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