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id="pdwzl"></span>
    <acronym id="pdwzl"></acronym>
    <span id="pdwzl"><sup id="pdwzl"></sup></span>
  • <span id="pdwzl"></span>
    <legend id="pdwzl"></legend>

  • <legend id="pdwzl"></legend>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聯系我們
     
    | 首 頁
    | 百年古都 | 學術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學研究 | 史海鉤沉 | 蒙元風云 | 上都河文學 | 研究會 | 圖片欣賞 |
    留言板 |

    謝謝諸位先生/女士長期以來對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網((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歷經十余載三次改版,不知我們的努力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類文明探討的道路上永遠有你們同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3年成立起,2004創辦"元上都文化網"以來,堅守專心元代歷史文化研究初衷,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盡力,探尋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錫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揚中華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學研究成果助推于人類文明的追索,為中華復興的精神構建奉獻綿薄之力。聯系我們或評論網站文章 ,留言, 請發至郵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欄目導航 網站首頁>>史海鉤沉>>考證評說
      共有 16639 位讀者讀過此文   字體顏色:   【字體:放大 正常 縮小】    
    【雙擊鼠標左鍵自動滾屏】【圖片上滾動鼠標滾輪變焦圖片】    
     

    元朝蒙古族詩人馬祖常與元上都

      發表日期:2010年11月1日      作者:齊巴托     【編輯錄入:admin

     



                 
                                        
    馬祖常(1279——1338),是元代蒙古族著名詩人,字伯庸,汪古部人,官至禮部尚書,人稱馬伯庸尚書。高祖錫里吉思,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子孫因以馬為姓,世代信奉基督教。馬祖常出生于開封,故亦稱浚儀(今河南開封)可溫(也里可溫)氏。馬祖常的父親馬潤官至漳州路同知,遷家光州(今河南潢川),習儒業,所以馬祖常幼時即從理學家張須學習。延佑初,中鄉貢,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仁宗時,鐵木迭兒為丞相,專權用事,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貶黜。自元英宗碩德八剌朝至順帝朝,歷任翰林直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江南行臺中丞、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職。
    作為元廷高級官吏,馬祖常常到元上都,并寫有描述上都風光的詩詞多首。他詠上都之作,風格獨特,引人入勝,極具地方與民族特色
    “沙草山低叫白翎,
    松林春雨樹青青。
    土房通火為長炕,
    氈屋疏涼啟小欞。
    六月椒香駝貢乳,
    九秋雷隱菌收釘。
    誰知重見鰲峰客,
    颯颯臨風鬢已星。
    門外春橋漾綠波,
    因尋紅藥過南坡。
    已知積水皆為海,
    不信疏星又隔河。
    酒市杯陳金錯落,
    人家冠簇翠盤陀。
    薰風到面無蒸署,
    去鳥長云奈客何?”
    馬祖常在鬢發斑白的年紀,身裹素袍,冒著滂沱大雨,來到桓州城下,看到當時灤河、桓州、李陵臺的繁華景象,更加感嘆自己奔波流離的一生,他寫過一篇《車簇簇行》:
    “李陵臺西車簇簇,
    行人夜向灤河宿。
    灤河美酒斗十千,
    下馬飲者不計錢。
    青旗遙遙出華表,
    滿堂醉客俱年少。
    侑杯少女歌竹枝,
    衣上翠金光陸離。
    細肋沙羊成體薦,
    共訝高門食三縣。
    白發從官珥筆行,
    毳袍沖雨桓州城!
    詩中描寫的似是離上都不遠桓州城邊酒館的情況,有美酒,有歌女,有整只“細肋沙羊”供食用。李陵臺西邊的驛道上車水馬龍,行路人傍晚時都來到灤河邊消夏。市面上酒店的美酒佳肴非常昂貴,但是騎著高頭大馬來的富貴客商不計較花錢多少。富家少年在酒館里喝得爛醉如泥,坐在他們身旁陪酒、唱著竹枝詞的歌妓,華麗的衣服上金銀閃爍,筵席上有整只柔嫩味美的黃羊,醇香的菜肴令人驚嘆不已。
    馬祖常在描述元上都皇宮飲食場景中寫道:
    “紅藍染裙似榴花,
    盤疏叮豆芍藥芽;
    太官湯羊厭肥膩,
    玉甌初進江南茶!
    他還寫有描述上都草原芍藥花開時的景致:
    “紅芍花開端午時,
    江南游客苦相疑;
    上京不是春光晚,
    自是天家日景遲!
    《駕發上京》:
    “蒼龍對闕夾天閩,
    秋駕凌晨出國門。
    十萬貔貅騎驤褒,
    一雙固月繡旗幡。  
    講搜獵較黃羊陶,
    錫宴恩沾白獸尊。
    赫奕漢家人物盛,
    碼卿有賦在文園!
    此詩寫了元朝皇帝到了秋季以后又要從上都出發返回元大都的景況。
    馬尚書曾祖一輩,已經“從龍”,隨忽必烈征南宋,后徙于光州(今河南潢川)居住。從元好問所說馬家是“花門貴種”的指稱來看,馬祖常祖上可能是西域雍古特部(汪古)信奉基督教的世家,但自其四世祖開始,馬家又改信伊斯蘭教。至于馬祖常本人,在漢地長大,成為一名飽學碩儒。元仁宗恢復科舉考試,馬祖常一舉成功,廷試第二名,并累官至御史中丞。對于自己的家世,馬祖常并不諱言:昔我七世上,養馬洮河西,六世徙天山,日日聞鼓鼙。金室狩河表,我祖先群黎,詩書百年澤,濡翼豈梁鵜。嘗觀漢建國,再世有日,后來興唐臣,胤裔多羌氐!洞呵铩肥ト朔,諸侯亂冠笄,夷禮即夷之,毫發各有稽。吾生賴陶化,孔階力攀躋,敷文佐時運,燦燦應壁奎。而且,他對西北河湟地區一直懷有深刻的情感,常常寫詩狀繪其情其景:陰山鐵騎角弓長,閑日原頭射白狼。青海無波春雁下,草生磧里見牛羊。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                      (《河湟書事二首》)在《上京翰苑書懷三首》中,馬祖常也以充滿情感的筆詞,回憶北方朔漠的遼闊的原野和壯美的景色:沙草山低叫白翎,松林春雨樹青青。土房通火為長炕,氈屋疏涼啟小欞。六月椒香駝貢乳,九秋雷隱菌收釘。誰知重見鰲峰客,瘋瘋臨風鬢已星。門外春橋漾綠波,因尋紅藥過南坡。已知積水皆為海,不信疏星又隔河。酒市杯陳金錯落,人家冠簇翠盤陀。薰風到面無蒸暑,去烏長云奈客何?萬里云沙碣石西,高樓一望夕陽低。谷量牛馬煙霞錯,天險山河海岱齊。貢篚銀貂金作藉,官窯磁盞玉為泥。未央殿下長生樹,還許尋巢彩鳳棲。由于行宦多年,馬祖常不僅僅鐘情于北國風光,對于江南秀美風景他也多有稱譽,著有《淮南田歌十首》、《淮南溢歌十首》等田園風物,尤其是他的《絕句十六首》,把旖旎的吳地風光與往來湖海的錦袍商人們盡收詩內:儂家姑蘇閶門外,能唱春風白纻詞。為君艷歌三五曲,只愁別后苦相思。(其一)南溪荷花漲云錦,北堤楊柳絆晴煙。留連禪客與詩客,漂泊漁船共酒船。(其十一)盈盈小客抱琵琶,歌舞王孫帝子家。彈得開元教坊曲,金錢還只當泥沙。(其十三)翡翠明珠載畫船,黃金腰帶耳環穿。自言家住波斯國,只種珊瑚不種田。(其十五)奸相鐵木迭兒勢焰熏天,馬祖常以七品監察御史的小官,不畏強權,毅然與同列上書《彈右丞相鐵木迭兒》,盡疏其十一件大惡之事,崢崢風骨,可見一斑。為了讓奸夫鐵木迭兒省心,太后答己把馬祖常調入管理宗教事務的“宣政院”任閑職,沒過幾十天,馬祖常便辭歸田里。日后,由于政局動蕩,元仁宗病死,元英宗新繼位,權相鐵木迭兒濫殺無辜,馬祖常便退居光州,做起了“陶淵明”,對現實的丑惡政治作消極抗爭。在此期間,他寫了諸如《田間》、《田居二首》等田園詩,又寫出《楊花宛轉曲》這樣的閑情詩:空中游絲已無賴,宛轉楊花猶百態。隨風撲帳拂香奩,渡水點衣榮錦帶。輕薄顛狂風上下,燕子鶯兒各新嫁。釵頭燼墜玉蟲初,盆里絲繅銀繭乍。欲落不落春沼平,無根無蒂作浮萍。纈波繡苔總成媚,人間最好是清明。清明艷陽三月天,帝里煙花匝酒船。石橋橫直人家好,小海白魚跳碧藻。榆莢荷錢怨別離,不似楊花宛轉飛。楊花飛盡綠陰合,更看明年春雨時。后來,元英宗、拜住君臣求治,馬祖常入朝為翰林待制,更張改弦,出了不少好主意。泰定帝即位后,馬祖常奉命主修《英宗實錄》,并主持過大都鄉試,拜禮部尚書。元文宗繼位,馬祖常一直主持貢舉,為國家取士多人,并成為奎章閣文士院的中心人物。馬祖常詩歌中,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之作,現錄其一首:天上云片誰剪裁?空中雨絲誰織來?蒺藜秋沙田鼠肥,貧家女婦寒無衣。女婦無衣何足道,征夫戍邊更枯槁。朔雪埋山鐵甲澀,頭發離離短如草。(《古樂府》)馬祖常死得很是“時候”,剛剛進入元順帝時代,馬祖常就以二品官的身份退居鄉里,拒受朝廷一系列新的任職,專心在家以耕讀為事。至元四年(1338年),馬祖常病逝,時年六十。正如元人蘇天爵所贊,馬祖!罢⒊,百僚震懾。小臣以廉,大臣以公……公于人才,惟只惟慎。薦揚碩學,裁抑后進……以厚倫紀,以安黎元”,觀其一生所為,他是真正一位正統儒家思想教育下成長起來的蒙古官員。
    馬祖常為文法先秦兩漢,宏瞻而精核,富麗而新奇,內容多制詔、碑志等類作品。蘇天爵編《元文類》時,選馬祖常的文章多至21篇。其詩圓密清麗,除應酬之作外,亦見有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如《室婦嘆》《石田山居》等。
    在任期間,馬祖常還曾參與修撰《英宗實錄》,譯《皇圖大訓》《承華事略》為蒙文,編纂《千秋紀略》等史書,有文集《石田集》。順帝至元初,辭職歸光州。
       
    (初稿載于2004年8月《錫林郭勒日報》、2005年5月9日《上都文化研究》,此次大修正。)

    上一篇:元代蒙古族詩人乃賢
    下一篇:元代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

     相關專題:

    ·專題1信息無

    ·專題2信息無
     
      熱門文章:
     ·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會[80686]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屬行政建[59918]
     · 解讀元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59839]
     · 《蒙古秘史》中的烏珠穆沁地[50116]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

    相關評論:(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相關評論無
    發表、查看更多關于該信息的評論 將本信息發給好友 打印本頁
     


    百年古都 學術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學研究 史海鉤沉 蒙元風云 上都河文學 研究會 圖片欣賞 留言板

    版權所有: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巴雅爾圖
    地址: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錫林大街錫林郭勒文化園    電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備2021001026號-1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品|性色生活大片特黄一级大片性色吧|欧美日韩免费a片
  • <span id="pdwzl"></span>
    <acronym id="pdwzl"></acronym>
    <span id="pdwzl"><sup id="pdwzl"></sup></span>
  • <span id="pdwzl"></span>
    <legend id="pdwzl"></legend>

  • <legend id="pdwzl"></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