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新華網內蒙古頻道、人民網、大眾網、中國網絡電視臺、中國經濟網、鳳凰網等媒體于12月3日、4日紛紛推介和轉述徐進昌《上都司天臺》的論述。
勿日汗推介《上都司天臺》的論述,撰寫了《元朝夏都曾擁有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科研機構》和《元朝有座“國際天文臺”,“臺長”曾是波斯人》。
附鳳凰網文章和新華每日電訊:
鳳凰網資訊 > 社會 > 快訊 > 正文
元朝夏都曾擁有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科研機構
2010年12月03日 10:20新華網【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評論0條
新華網呼和浩特12月3日電(記者勿日汗)內蒙古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說,根據史料記載,700多年前,元朝夏都——上都曾擁有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科研機構——上都司天臺,首任“臺長”為波斯天文學家扎馬剌丁。
上都司天臺又稱回回司天臺、北司天臺,其匯集中外頂尖天文學家用精密尖端的天文儀器,觀測星辰變化預言天文禍福,是中國首個研究阿拉伯天文學的中心。
徐進昌說,《元史》等史料確認,上都司天臺成立于1271年,歷經百余年,編制滿員時為37人,職責是進行天文觀測和編制歷法。司天臺地點在上都的承應闕宮,部分考古學家認為,承應闕宮應在上都宮城北墻中段。
帝國時代宣揚“天人合一”說,研究天象,不僅有天文科學研究的成分,更多的是帝王觀測未來吉兇的一種手段。元世祖忽必烈建國之初向各地征召科技人才,其在伊爾汗國(今中亞南部至西亞)執政的兄弟旭烈兀汗派遣波斯馬拉蓋城的天文學家扎馬剌丁來到上都,開展天文研究工作。
上都司天臺在百年間開展了大量的天文研究工作,把阿拉伯天文學傳入中國,也曾派學者到波斯等地訪問交流。在扎馬剌丁任內,他在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式的天球儀上,又加上中國傳統的二十八宿星宮體系,并采用十二地支,標注星體位置,這與現代繪制的中西結合的星圖基本一樣。
扎馬剌丁在上都進《萬年歷》,并制作了七件天文儀器獻給了忽必烈。其中一件就是他制造的地球儀,也是中國第一架地球儀。
這架地球儀由一個大木球制成,畫著陸地和海洋。綠色的海洋占七分,白色的陸地占三分(上有江河)。整個表面上還“畫作方井”,相當于經緯線用以計算距離。這時中國傳統的天文觀測也在此進行,并遠至北極圈觀測日影。
據史料記載,扎馬剌丁任“臺長”約30年,郭守敬等元代天文學家都曾與他共同工作,并深受其影響。郭守敬創制的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簡儀”的百刻環上一刻分成36等份,就是阿拉伯天文學中360°分度制的反映。
元末,上都連同上都司天臺被毀之前,一直有許多天文工作者在上都從事天文和歷法工作。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征召元代天文工作者繼續工作。
元上都位于內蒙古正藍旗草原,距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于此,1264年在燕京(今北京城)建立元大都后,確立了兩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為元王朝交替使用的兩個首都,歷經11帝100余年。
元朝有座“國際天文臺”,“臺長”曾是波斯人 |
|
|
( 2010-12-04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國內新聞 |
|
內蒙古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說,根據史料記載,700多年前,元朝夏都——上都曾擁有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科研機構——上都司天臺,首任“臺長”為波斯天文學家扎馬剌丁。
上都司天臺又稱回回司天臺、北司天臺,它匯集了中外頂尖天文學家用精密尖端的天文儀器,觀測星辰變化,預言天文禍福,是中國首個研究阿拉伯天文學的中心。
徐進昌說,《元史》等史料確認,上都司天臺成立于1271年,歷經百年,編制滿員時為37人,職責是進行天文觀測和編制歷法。
帝國時代宣揚“天人合一”說,研究天象,不僅有天文科學研究的成分,更多的是帝王觀測未來吉兇的一種手段。元世祖忽必烈建國之初向各地征召科技人才,其在伊爾汗國(今中亞南部至西亞)執政的兄弟旭烈兀汗派遣波斯馬拉蓋城的天文學家扎馬剌丁來到上都,開展天文研究工作。
上都司天臺在百年間開展了大量的天文研究工作,把阿拉伯天文學傳入中國,也曾派學者到波斯等地訪問交流。在扎馬剌丁任內,他在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式的天球儀上,又加上中國傳統的二十八宿星宮體系,并采用十二地支,標注星體位置,這與現代繪制的中西結合的星圖基本一樣。
據史料記載,扎馬剌丁任“臺長”約30年,郭守敬等元代天文學家都曾與他共同工作,并深受其影響。郭守敬創制的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簡儀”的百刻環上一刻分成36等份,就是阿拉伯天文學中360度分度制的反映。
(記者勿日汗)
據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3日專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