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id="pdwzl"></span>
    <acronym id="pdwzl"></acronym>
    <span id="pdwzl"><sup id="pdwzl"></sup></span>
  • <span id="pdwzl"></span>
    <legend id="pdwzl"></legend>

  • <legend id="pdwzl"></legend>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聯系我們
     
    | 首 頁
    | 百年古都 | 學術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學研究 | 史海鉤沉 | 蒙元風云 | 上都河文學 | 研究會 | 圖片欣賞 |
    留言板 |

    謝謝諸位先生/女士長期以來對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網((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歷經十余載三次改版,不知我們的努力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類文明探討的道路上永遠有你們同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3年成立起,2004創辦"元上都文化網"以來,堅守專心元代歷史文化研究初衷,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盡力,探尋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錫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揚中華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學研究成果助推于人類文明的追索,為中華復興的精神構建奉獻綿薄之力。聯系我們或評論網站文章 ,留言, 請發至郵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欄目導航 網站首頁>>上都研究>>網絡天地
      共有 31043 位讀者讀過此文   字體顏色:   【字體:放大 正常 縮小】    
    【雙擊鼠標左鍵自動滾屏】【圖片上滾動鼠標滾輪變焦圖片】    
     

    新華網多年來一直關注上都文化研究的學術觀點和研究的進展情況

      發表日期:2011年2月2日          【編輯錄入:admin

     

       “新華網”多年以來一直關注上都文化研究的學術觀點和研究的進展情況,一直跟蹤報道,轉發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的有關學術論述。2005、4、7新華社發通稿《專家認為:元上都是中外文化交融的集中地》。2006、7、22新華網發《元上都小考》。2006、7、31新華網發《百年帝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2010、10、29新華網發《錫林郭勒文化的立論與思考》。還有很多,難以一一列舉。

     


    錫林郭勒文化的立論與思考


    www.nmg.xinhuanet.com   2010-10-29 15:14   來源:    

    字體 [    ]  [ 打印 ]  [ 發表評論 ] [ 關閉

     

     

        【內容提要】提出并闡述錫林郭勒文化。從歷史的積淀和傳承概述錫林郭勒文化的幾個重要方面。從石器時代的古文明到遼、金、元、明、清、民國和當代的文化遺產,論說錫林郭勒文化鮮明的地域性和特殊性。特別是作為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發祥地,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蒙古長調和原生態的游牧風情彰顯了錫林郭勒文化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點。
        
    錫林郭勒是游牧特色鮮明的蒙古族集聚區,有著許多獨特的風俗和地域文化。是著名的"蒙古長調之鄉""搏克之鄉",是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發祥地。金斯太洞穴的考古發現和錫林浩特石器、阿巴嘎巖畫,進一步揭示了錫林郭勒的古文明。
        
    特有的歷史積淀孕育了錫林郭勒文化深厚的底蘊
        
    錫林郭勒是一個轄區22萬平方公里的地區級行政單位,下轄12個旗、縣、區,蒙古族、漢族、回族、達斡爾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多民族雜居,在漫長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各兄弟民族共同創造了這一地區的繁榮和輝煌。
        
    長期以來,蒼蒼茫茫的草地被人們認為是荒原之地。由于時間的磨礪,留存在原野上的文明的遺跡所剩無幾。史料記載相對來說也殘缺不全。蒙古文文獻非常缺乏,南方地方志一類的史書難得一見。這些都為地域文化的研究帶來極大的困難。近年來,一些文化愛好者大量收集了阿巴嘎巖畫并正式出版。錫林河一帶的大量遠古時代的石器也被大量發現,引起了地方文化界有識之士關注。烏珠穆沁旗金斯太洞穴的考古發現進一步確認了錫林郭勒草原曾是一萬年到三萬年前人類古文明的發祥地。這份遠古的文明很少被人所知,甚至被不無遺憾地遺忘。許多相關機構和部門,缺乏對這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的起碼的重視和研究,造成了錫林郭勒文化在許多方面的缺失。難能可貴的是錫林郭勒盟地名委員會1987年編輯印刷了《錫林郭勒盟地名志》,在有的方面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領域的空白。編輯人員查閱北京圖書館等處館藏,得到一些珍貴的文獻性資料。原來,人們眼下的錫林郭勒茫;脑,"《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注記載:舊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生存的遺跡,現在的蘇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錫林浩特市境內的一些地域也發現了原始文化遺址(包括性質特定的原始文化遺址)。"(注:1)學術界對錫林郭勒的古文明原來是早有定論的!《世界歷史辭典》記述,匈奴人原散居在中國北方,這里曾是匈奴的游牧之所。秦代歸上谷郡和漁陽郡,三國時該地區隸屬于拓拔鮮卑部所轄。這些都是彪炳史冊的。錫林郭勒南部遼為上京道,至今有蕭太后梳妝臺遺跡尚存。金建桓州城,屬西北路招討司,為軍事重鎮。元建夏都繁華近百年。明建開平衛。明成祖朱棣征戰于漠北,敕名蘇尼特左旗昌圖錫力賽罕山一帶為"玄石坡"并留有"立馬峰"石刻。清代康熙年間在多倫會盟,敕建匯宗寺、集惠寺等。民國有吉鴻昌解放多倫城之戰,革命戰爭時期有貝子廟支部和錫察巴烏工委領導人民解放。這些古文明和歷史的積淀形成了錫林郭勒特有的地域文化,如果沒有更確切更妥當的稱謂,命名為"錫林郭勒文化"應該說是可行的。
        "
    地方學是以特定地域的人類形成發展歷史中創造成果所表現出的精神因素作為研究對象的文化學科。""是一門以特定地域為特征的、以歷史文化研究為主線的、應用性的、諸多學科交叉的文化學科。"(注:2)錫林郭勒文化,揭示的是錫林郭勒文明的發展和積淀,是融于中華文明之中的特有的地域風情、歷史積淀、精神風貌和文化藝術諸方面狀況。"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注:3)深入揭示和研究錫林郭勒文化,無疑對錫林郭勒的現代文明的構筑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意義。
        
    上都文化在錫林郭勒文化的重要地位錫林郭勒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無疑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作為"軟實力"的當今社會發展中,下力氣抓好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建設,不僅是對中華文明建設的有力補充,也是當地社會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注:4)許多發達地區,地域文化研究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有力地提升了地區文明建設的水平,引人矚目地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如:首都的北京學,南方的溫州學、揚州學、泉州學、三峽學,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學、西口文化學、上都文化學,都為地區文明建設豎起了一面文化的旗幟。
        
    中華歷史上強盛的大元帝國的夏都就在錫林郭勒草原,這里是蒙元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和西域文明的融會地,百年帝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上都遺址現在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已經列入國家申報清單。上都文化的歷史地位和在當今社會生活的意義,得到人們越來越多關注和認可!
        
    上都是蒙元大帝國走向全盛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元世祖忽必烈潛藩時期的領地,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業的發祥地。大元帝國先后有六個皇帝在上都登上皇位。元王朝中期以來,發生的"南坡之變"、"兩都之戰"、"上都兵變"等宮廷斗爭和流血沖突,都證明了上都極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化的地位。
        
    大元帝國的廣袤的地域和穩定的發展,極大地便利了多元文化的繁榮和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許多外國使者、傳教土、商人、游客等,都在上都受到元朝皇帝的接見,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系。
        
    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來,被稱為"色目商賈""回回商人"。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刺兄弟帶馬可·波羅到中國,在上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極高的禮遇。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17年,深得忽必烈器重。著名的《馬可·波羅游紀》詳細記述了上都的宮殿、寺院、宮廷禮儀、民情風俗,向世界介紹了上都,讓世界了解了中國。
        
    國外的科學家也來到上都工作,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波斯科學家扎馬剌丁曾受蒙哥汗委任籌建天文臺,至元八年(1271),上都司天臺正式成立(也稱回回天文臺或北司天文臺)。元世祖忽必烈賜封扎馬刺丁為提點,為元王朝任命的第一任天文臺長。扎馬刺丁研制了多種大型天文儀器,并制定了"萬年歷"。曾任北司天文臺少監的馮天章及著名科學家郭守敬都曾受到扎馬刺丁的影響。
        
    上都城有著眾多的佛寺、道宮、回回寺和文廟。除了蒙古薩滿教以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很活躍,孔廟、八思巴帝師寺地位崇高。懦學、蒙古字學、醫學、天文學都很興盛。
        
    在元代成為主流文化的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無疑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由于元代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第一個中華大一統的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發展諸多方面都多了一層深入研究的特別意義!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對錫林郭勒在蒙元文化和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的印證。上都作為大元帝國的百年夏都,成為對世界有著重大影響的大都市和政治、文化中心。三千萬平方公里的疆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之最!恶R可·波羅游記》在世界上廣為傳播,成為中華元王朝的福音書。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上都遺址和由它標志的上都文化理所當然被認為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都文化是屬于世界的,是屬于中國的,也是屬于錫林郭勒的。上都文化在錫林郭勒文明史上有著代表性的意義和標識性的作用。對于中華文化,對于世界文明,上都和上都文化都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說到中華文化,說到世界文化,許多專家、學者都會記起上都文化。上都文化的世界性對錫林郭勒地域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所以,作為錫林郭勒的地域文化,上都文化最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值得下大氣力堅持不懈地認真探尋和挖掘研究!    (徐進昌)


    百年帝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


    www.nmg.xinhuanet.com   2006-07-31 16:09   來源:元上都文化網    

    字體 [    ]  [ 打印 ]  [ 發表評論 ] [ 關閉

     

     

        ★悠悠中華文明,泱泱千年帝國

        
    自從盤古開天 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數典祭祖。文化沉淀愈久,釀造 的芳香才愈醇愈厚。文化是人類智慧和道德的結晶,也是人類獨有的生存方式,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廣泛的滲透性。沉浸著人類智慧和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永遠是人類前進的明燈 !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進程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宛若駕起五彩繽紛 的瑞氣祥云。十二、十三世紀元王朝創造的燦爛文化正是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一道亮麗的風景。


        
    “蒙古旋風”橫掃歐亞,蒙元文化海納百川。融匯歐亞大陸四十個諸候、王朝、公國 之文明,三千萬平方公里疆域多民族、多宗教的不同文化的大交流大發展,大氣磅礴,七彩紛呈,文化的開放性、多元性和繁榮呈現了深遠廣闊的發展前景 !

        
    上都為百年帝都,見證 了元王朝光照千秋的帝王偉業,也沉積了吸納了東西方文化的燦爛輝煌。作為那個時代最強大王朝的都城,無可置可疑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大都市。上都文化融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貫通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薈萃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彰顯了那個時代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百年帝都 歷史悠久
     

        
    蒙古高原上的金蓮川草原,早在一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中國古代的匈奴人、鮮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回訖人都曾生息在這里。十世紀契丹人建遼國,曾在此設“捺缽”避暑。 12 世紀女真人滅遼建金,在此建立桓州城,并稱作曷里滸東川。金世宗大定八年 ( 公元1168 ) 完顏雍改曷里滸東川為金蓮川并建景明宮,成為金代皇族“捺本” ( 行宮 ) 的理想之地。


        
    公元 1211 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由漠北 南下攻金,“下金桓州”。 1215 5 月蒙古軍占領金朝中都燕京,七月來到金蓮花盛開的金蓮川度夏。 9 23 日忽必烈出生于北京,成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次子。

        1251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駐帳金蓮川,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金蓮川幕府”。 1256 年受蒙哥汗之命忽必烈委派劉秉忠在金蓮川選址建造府城。歷時三年,于 1259 年,北依龍岡,南臨灤河,建起了開平城。民間留下元世祖向龍借地建城的傳說。

        1260
    年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皇位,稱開平府,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成為元王朝的臨時首都。改燕京宣慰司為燕京行省。 1263 ( 中統四年 ) 擴建開平府,五月九日詔改為“上都”,設總管府。 1264 8 月定金朝舊都燕京為中都,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實行兩都制。 1271 年定國號為元,取“大哉乾元”之義。 1272 年中都改稱大都,上都成為夏都。每年四至八月大來上都駐夏,辦理軍政事務,接見外國使者,宴請王公大臣。先后有元朝的六個大汗在上都舉行了登極大典,成為圣龍起飛之地。

        1358
    年和 1363 年上都兩次遭受戰火破壞。 1369 ( 至正 29 ) 元順帝撤離上都,結束了上都作為元王朝都城的歷史。

        
    明軍 1369 ( 洪武二年 ) 攻克上都,但未留守而隨即撤離。 1370 ( 洪武三年 ) 五月明將進入開平。但從此開平成為明軍與北元軍雙方爭奪之地,至達洪武二十九年 ( 公元 1396 ) 明王朝正式設置開平衛指揮司。 1430 ( 明宣德五年 ) 開平衛移至長城以內的獨石口堡,這個城市進一步放棄了。到了清代成為蒙古察哈爾部駐地。

        
    開平城由 1256 年至 1259 年初建,到 1430 ( 明宣德五年 ) 撤開平衛,轉往獨石口,其間 171 年!伴_平”古城 171 年間見證了歷史風云變幻,飲經滄桑。 1263 年至 1369 106 年間,作為元王朝的帝都,是座歷經風雨輝煌卓越的歷史名城 !

        
    ★海納百川 多元共榮 


        
    中華文 明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古文明為人類進步作出了卓越不凡的貢獻。中華文明又是在不斷吸納外界的優秀文化,不斷補充和發展自己的。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才會達到新的高度;人類文明也只有在不斷融匯整合中提高和發展。孤立和封閉只會阻礙文明的進程,只有開放交流才會贏得大的發展和進步。十二、十三世紀人類古文明封閉停滯的局面正在期盼一個大開放大交流大發展。蒙古旋風帶來了這個契機,蒙元文化發展有了深廣的源淵。


        
    元王朝的初期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斡難河流域。元太祖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鐵騎踏歐亞,成為千古風流人物。元太宗窩闊臺雄才大略,文治武,雄視天下。

        
    元世祖忽必烈,謚圣德神武文 武皇帝。潛藩之期即以皇弟之尊受命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經營金蓮川十年之久,形成了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的“金蓮川幕府”。

        
    太祖、太宗、世祖,繼三代之烈,打造了元王朝英機勃 發的磅礴大氣。對各民族、各地域、各宗教、各學派的各類各色的文化、教派兼收并蓄,海納百川,多元共榮,蔚成泱泱帝國煦麗文化大觀。上都成為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亞洲文化與歐洲文化,東西合壁南北共融的文化傳播地,交匯處,成為一個時代具有世界政治、文化影響的大都市。

        
    尊長生天崇薩滿教神武天下。孛兒只斤家族乞顏部 是蒙古族諸多部落的一支。也速該首領被害,家族衰敗。鐵木真在母親的協助下重新統一乞顏部,并很快被各部落尊為成吉思合罕,成為元王朝的開國皇帝。

      元王朝黃金家族以天 力論和忠君說為思想與文化基礎,信仰薩滿教,訓化道德。元太祖成吉思汗勵行《大札撒》,建立“忽日勒臺”協商推舉制度和典謨、訓誥、誓命等政令規范,賞功罰罪,軍政統一,雄才大略,成就了大業。

        
    興“文治”,尊儒學,“王道”天下。元王朝西征討伐花剌子模 等地,南進征服中原肥田沃土,在橫跨歐亞大陸的三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域行使管轄權。元太宗窩闊臺汗 1229 年即位于克魯任何畔康德阿爾蘭!睹晒劈S金史綱》記載:“窩闊臺汗始立朝儀,皇族尊屬皆拜;頒大札撒 ( 詔也 ) ;敕修孔子廟及渾天儀;以孔子五十世孫襲封衍圣公;集中華儒臣,詳定法律;置倉稟,立驛站,政事大修”。元世祖忽必烈 1260 年在上都即大汗皇位。即位詔書大講“文治”!半尬┳孀谡卦靺^宇,奄有四方,動功迭興,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秉S金家主筆以武功打天下,確知道師漢法,師天下,拿來天下的政治、文化的一切有用的東西為自己所用。規定“祖述 ( 繼承 ) 變通 ( 改革 ) ”的新王朝創建原則。要“稽列圣之洪規,講前代之定制”。確立“帝中國當行中國事”!氨狈街兄邢恼,必行漢法,乃可長久”。 ( 見《元史》 )

        
    尊儒學為國學。確立崇尚儒學的“王道之本”思想。早在漠北時,忽必烈就將“博通經史”的山西絳州人許國貞,“論天下事如指諸掌”的河北刑臺人劉秉忠,金朝狀元王鄂等人請至漠北講述儒家治國之道。在駐帳金蓮川之際廣為招攬中原和西域人才,建立金蓮川幕府,成為元王朝治國治學的智囊團。歷代皇帝對孔廟倍加保護,對儒學尊崇有加。中統二年命開平守臣釋奠于宣圣廟。詔書全國,“宣圣廟及菅內書院,有司歲有致祭。月朔釋奠,禁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侵擾褻瀆,違者加罪”。至元四年 (1267 ) 撥巨款重建孔廟。至順二年 (1331 ) 和至元二年 (1336 ) 兩次頒發詔令,向上都孔廟賜碑。稱孔子之道,垂憲萬世,有國者所當崇拜。


        
    興佛護道,教派昌盛。元王朝 初創之際在蒙古本土興盛薩滿教。隨著實力的擴展,成吉思汗后期已對中原的道教·佛教的發展倍加關注。早在 1229 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召見全真教道長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中亞成吉思汗帳中講道。長春真人被授予華北宗教界統領權。

        
    上都建城之際即在“乾艮二隅,立二佛寺,日乾元,日龍光華嚴!背蔀樽o 城護法的象征。大龍光華嚴寺初任寺主是禪僧至溫,由世祖賜予“佛國普安大禪師”稱號。并由憲宗皇帝親自主辦 1255 8 月哈剌和林和 1257 年上都兩道佛大辯論。

        
    班彌怛、八思巴 為吐蕃人,被世祖尊為帝師,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上都建有帝師寺,弘揚釋教,講授新蒙古文。

        
    道宮、回回寺活動興盛。色目商賈和上都居民常往禮拜寺;浇痰囊恢Ь敖桃 在上都流傳。

        
    傳襲本土文化,薈萃東西方文明。上都作為元王朝夏都和世祖皇帝的發祥地 ,與大都 ( 冬都 ) 相比,上都視為“蒙古人的故土”。上都“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于大都”。 ( 《道國學古錄》卷十 ) 上都距原蒙古汗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哈剌和林較近,對聯絡、控制擁有強大勢力的漠北蒙古宗親貴族,在政治上軍事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上同樣成為蒙古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是融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西域文化與中原集大成之地。上都與哈剌和林相比,多了孔廟、道宮、帝師寺、大乾元寺、清真寺,多了大安閣、奎章閣、承應闕 ( 上都司天臺 ) 。儒學和中原文化、西域文化豐富了蒙古本土文化。上都與大都相比,多了游皇城、質孫宴、馬奶宴、白翎雀歌舞、校獵,多了帝師寺蒙古學。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的學者齊木德道爾吉認為,元上都是蒙古民族 從草原上崛起并實現全國統一的基地,是大統一的元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是當時的國際性的大都會。它在推動人類歷史的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彼岢,錫林郭勒草原 ( 元上都所在地 ) 是蒙元文化的發源地。這些觀點無疑是完全正確的。

        
    上都作為 當時世界有重大影響國家的都城,毫無疑問,成為當時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許多外國的使者、傳教士、商人、游客等,或在上都受到元朝皇帝的接見,或是受到有關方面的友好接待,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系。王惲《中堂事記》記載,中統二年(1261 ) ,發郎國 ( 歐洲 ) 使者曾到開平朝見忽必烈,“獻卉服諸物……上嘉其遠來,四賜金帛甚渥”。同年高麗王王植也派王子率高麗參知事李藏用等 18 人抵開平朝賀。龐德四年 (1300 ) 緬國木連城首領阿哥遺其弟者蘇率 91 人使團來上都,受到元成宗的召見。至正二年 (1342 ) 羅馬教皇的使者馬黎諾里一行到上都,在慈仁殿受到元順帝召見。

        
    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 厥、商人往來,被稱為“色目商賈”或“回回商人”。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帶馬可·波羅來中國,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極高的禮遇。馬可·波羅在上都居住 17 年,深得忽必烈器重。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向世界介紹了上都,讓世界了解了中國。
      國外的 科學家也來到上都工作,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波斯科學家札馬剌丁曾受蒙哥汗委任籌建天文臺。至元八年 (1271 ) 上都回回天文臺正式成立 ( 也稱北司天文臺 ) 。忽必烈汗賜封札馬剌丁為提點,為元王朝第一任天文臺長。札馬剌丁研制了多種大型天文儀器,并制定了“萬年歷”。曾任北司天文臺少監的馮天章及著名科學家郭守敬都曾受到扎馬剌丁的影響。

        
    上都作為國際性大都市,通用多種語言文字。官方通用八思巴新蒙古文,另有畏兀爾蒙古文、漢文、藏文。亦思替非 ( 古伊朗波斯 ) 文也頗盛行。在北京發掘的元代兩令牌上就所有四種文字:正面刻有漢字,背面中央為八思巴文,左側為波斯文,右側為畏兀爾蒙古文。此牌后轉到前蘇聯。

        
    綜上所述,元王朝時代中華文化廣泛吸納西域文明,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融 匯,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蒙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元曲、元雜劇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與唐詩、宋詞相媲美。著名作家關漢卿、王實甫等成為名傳千古之人。趙孟負書法和元好問等人詩作都有傳世之作。

        
    上都文化是蒙 元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發展,吸納多種文化的有益成分,達到歷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的顯著的草原文化特點和開放性、多元性,為中華文化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和后續發展的廣闊前景 !

        
    上都文化是中華文化永遠值得珍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永遠值得我 們探尋、研究,發揚光大!(徐進昌 本文已由“元上都文化網”授權發表)

     

     

    專家認為:元上都是中外文化融合的集合地

    ( 2005-04-07 11:58:47)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4月7日電(楊凌云)上都文化目前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關注。專家認為,上都文化是草原文化、民間文化吸納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華部分集中發展的成果,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說,上都文化是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元上都

    (位于現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作為元王朝的夏都和蒙古大汗的發祥地有著舉足輕重的中心地位。元世祖忽必烈潛藩之際即在上都所在的金蓮川建立幕府,為元王朝的建立作了思想、文化、理論、人才等多方面的準備。元上都在政治、軍事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文化上同樣成為蒙古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是融合蒙古草原文化與漢族農耕文化、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集大成之地,是蒙元時期無可爭議的政治文化中心。

        
    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許多外國使者、傳教士、商人、游客等,都在上都受到元朝皇帝的接見,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系。上都城有著眾多的佛寺、道宮、回回寺和文廟。除了蒙古薩滿教以外,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很活躍。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來,被稱為色目商賈或回回商人。


        
    國外的科學家也來到上都工作,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波斯科學家扎馬剌丁曾受蒙哥汗委任籌建天文臺,至元八年(1271年),上都回回天文臺正式成立,也稱北司天文臺。忽必烈汗賜封扎馬剌丁為提點,為元王朝任命的第一任天文臺長。扎馬剌丁研制了多種大型天文儀器,并制定了萬年歷。曾任北司天文臺少監的馮天章及著名科學家郭守敬都曾受到扎馬剌丁的影響。


        
    上都由于是蒙元政治文化中心,又在世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所以通行著多種語言文字。官方通用蒙古文,其文字有畏兀字和八思巴新字。有漢文、藏文和亦思替非(古伊朗波斯)文?讖R、八思巴帝師寺地位崇高。儒學、蒙古字學、醫學、天文學都很興盛?讖R得到尊崇,儒學也廣為傳播。中華文化三大傳統,懦、道、佛都有了深入發展。(完)

     

    稿件來源: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上一篇:內蒙古晨報《史記》專欄關注和引述上都文化研究多篇論述的學術觀點
    下一篇:《楚石北游詩》校注本付梓出版

     相關專題:

    ·專題1信息無

    ·專題2信息無
     
      熱門文章:
     ·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會[80685]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屬行政建[59917]
     · 解讀元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59837]
     · 《蒙古秘史》中的烏珠穆沁地[50114]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

    相關評論:(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相關評論無
    發表、查看更多關于該信息的評論 將本信息發給好友 打印本頁
     


    百年古都 學術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學研究 史海鉤沉 蒙元風云 上都河文學 研究會 圖片欣賞 留言板

    版權所有: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巴雅爾圖
    地址: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錫林大街錫林郭勒文化園    電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備2021001026號-1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品|性色生活大片特黄一级大片性色吧|欧美日韩免费a片
  • <span id="pdwzl"></span>
    <acronym id="pdwzl"></acronym>
    <span id="pdwzl"><sup id="pdwzl"></sup></span>
  • <span id="pdwzl"></span>
    <legend id="pdwzl"></legend>

  • <legend id="pdwzl"></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