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14年大事記
上都文化研究走過了12個年頭。隨著兩年前元上都遺址申遺成功,上都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作為一項文化工程正在籌劃,作為地域文化建設正在開啟。2014秋季參加泉州“地方學走向世界”的學術研討會,伴隨國內外地域文化研究的進程,元研會走在第一方陣。上都文化研究正在融入地域文化和地方學建設的學術領域,學科建立正當時。學術研討緊隨前沿腳步,學術研究正在堅實推進!霸隙嘉幕本W(http://www.iatkga.com)的上都文化專業學術陣地作用日漸顯現。蒙元文化研究的展開也有多方面的收獲。各項工作大體進展記事如下:
一月
1月30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布理事長徐進昌的文章《元代京城上都幾個值得關注的表述和認知——元代歷史上幾個值得商榷的學術觀點 》。論文指出,對于上都的研究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一些上都研究的學術問題應該得到縝密的辨析和足夠的研討。比如把上都稱為陪都,比如對六個皇帝在上都即位特別關切,比如質疑忽必烈在上都即位的合法性,等等,在學術上應該作出充分的研討,不要讓錯誤的不確切的理念成為歷史的標簽。
其一,上都并非元代的陪都和行都。有人說,上都是元朝的陪都。有的歷史文化館所布展的元代地圖只標注有大都和哈爾和林,把上都給忽略了。就連上都所在地區的博物館的表述中也莫名其妙的把上都說成陪都。應該說這樣的理念和說法、作法都是欠妥的。元代實行兩都制——上都和大都。上都又稱上京、灤京和夏都。大都又稱燕京、中都和冬都。兩都都是元代的京城,把上都稱為陪都、行都缺乏學術依據,是不足取的。元代實行兩都巡幸制,兩個都城都有著舉足重輕系國家安危的重大作用。一個是夏都,一個是冬都,不分伯仲!兜绹鴮W古錄》卷十評論說,上都“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制天下,形勢尤重于大都!迸_灣學者繭廬《元代上都略考》認為,元代“把根本放在上都!薄敖K元之世,發號施令之地,迄在上都,大汗到燕京去,那不過是享受漢地的繁華,那才真是行都的性質!
其二,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即位合法合規。質疑忽必烈即汗位的合法性有兩種說辭:一是幼子繼承說。成吉思汗時期有幼子守家和繼承父輩的說法,但是成吉思汗立繼承人時也作了重大變動。不是由小兒子全方位繼承,而是綜合各方面意見和情勢,由成吉思汗作出提議,經宗族各路諸王忽里勒臺會議,確定由成吉思汗四個兒子的二兒子窩闊臺繼承汗位。
從成吉思汗的做法可以看出,合法繼承的要點是經過了宗族各路諸王的忽里勒臺大會,而不是繼任者的幼子地位。同樣,窩闊臺去世后即位的是侄子蒙哥,同樣也是經過各路宗王的忽里勒臺議事確定。蒙哥汗后是留守漠北草原的幼弟阿里不哥繼承,還是挺進中原統帥大軍的忽必烈繼承,應該說并沒有定論。在開平召開的各路宗王的忽里勒臺大會上忽必烈被推舉即汗位,循序了祖訓和慣例,應該是完全合法的。而后,阿里不哥在漠北也拉攏了一些宗王,宣布即位大汗。阿里不哥先是分庭抗禮,而后失敗投降,歷史已作了定論。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在開平舉行的宗王忽里勒臺,是有足夠的能力和代表性的。諸王合丹(窩闊臺汗第六子)、阿只吉(察合臺曾孫)等率西路諸王,塔察爾、也先哥(成吉思汗弟哈撒爾之子)、忽剌忽爾(成吉思汗弟合赤溫之孫)爪都(成吉思汗弟別勒古臺之孫)率東道諸王皆來與會。諸王擁戴,忽必烈正式即大汗位。一些對忽必烈的國策另有想法的人質疑忽必烈即位的合法性,只不過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試圖否定歷史的抉擇而已。
其三,朝廷在上都:十位元朝皇帝在上都理政。元代的皇帝共12位,上都建成以后的十個元廷皇帝夏季都在上都理政。朝廷在上都,最關鍵之點是,每年元朝的皇帝都巡幸上都,近半年的時間在上都理政。有六個皇帝登基儀式在上都,是上都地位顯赫的一項佐證。近年來,一些文字特別凸顯元代六個皇帝在上都登基,而忽略了這六個皇帝和另外四個皇帝,元世祖后的所有皇帝,都在上都理政。
我們應該有的理念是上都建成后每一個元朝的皇帝都在上的理政和巡幸。上都的意義所在是朝廷在上都,而不僅僅是六個皇帝在上都即位。所以說,上都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最核心最關鍵之點是朝廷在上都,是建都以來就是夏都,元代的皇帝都在這里理政,從而成為元代的政治文化軍事的中心。
以上論述和宣稱的三個重大學術課題,有著鮮明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面對上都文化和蒙元歷史的不同觀點,作了旗幟鮮明的闡述,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學術性。顯示了元上都文化研究會學術品位和價值!爸袊晒艑W信息中心”網在顯著位置發布了這篇論文。
三月
3月18 元上都文化網發表雅星詩作《暖春的氣息》:春天從陽光里長出絢麗的顏色,多少枯萎都在有意無意的掙扎。白云涌上來,天空也喧鬧。那些隱居的牛馬奔向草原,打滾,翻爬。從衣縫鉆出的跳蚤,它不再喜歡人們身上的體溫。
總是要坦然的邁開腳步出發,我的痛經不起春風的撫摸。春鳥每鳴叫一次,我就驚嘆一次。春天桃花紅了, 梨花白了 ,楊柳綠了。思想的起伏,字節中也長出朵朵杏花。我培土施肥,灌溉。
四月
4月5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表元研會理事李守華的論文《回族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論文指出,蒙元王朝時代,有位回回人官員賽典赤·瞻思丁,他經歷了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四代蒙古君王,并深得信任和器重,可謂“四朝元老”。他一生的政治活動,對蒙元王朝、對元初社會生產的發展都起過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他擔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官名,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的六年期間,對云南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都作出過重大貢獻。所以在歷書上被稱作“元代著名的回族政治家、中國的省長之父”。
4月10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表理事包玉瑞的文章《錫林郭勒:察哈爾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地區》。論文指出:察哈爾蒙古族是歷史上創造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主要部族之一?v觀蒙古民族的歷史,沒有一個部落能夠象察哈爾部那樣長期處于蒙古社會的權力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明朝以前,察哈爾作為大汗的親軍護衛,既是捍衛蒙古社會權力中央的軍事組織,又是管理汗庭事務的職能群體,同時也處在蒙古社會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中心。在北元時期,察哈爾部成為蒙古大汗的駐帳萬戶,成為軍事、行政、生產三位一體的宗主部。在清代,雖然察哈爾被改編為總管八旗制遠離了社會權力的中心,但是在蒙古諸部中依然是一個“強悍”的“有著勇敢、英武、堅韌的美名和傳統”部族;在科技文化上,察哈爾部出現了上百名數學家、哲學家、軍事家、思想家、語言學家、翻譯家、天文學家、詩人、學者,代表著當時科學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由于察哈爾部在歷史上所處的特殊地位和環境,使察哈爾部與其他諸部相比,不僅吸收和傳承蒙古族各部的優秀文化,而且融合了農耕文明的成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察哈爾文化,至今生生不息。
4月15日 中國蒙古學信息網(http://www.surag.net)發布文章《文化學者、作家徐進昌》。文章介紹徐進昌致力于上都遺址和上都文化的研究。2003年發起組建了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4年創辦了《上都文化研究》學術報和《元上都文化》(www.iatkga.com)網站。2005年申報并使用“上都文化”商標。首提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學科概念,首提錫林郭勒文化、灤河文化和錫林郭勒地方學的立論,致力于倡導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和錫林郭勒文化與地方學建設,在文化界和史學界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為元代歷史研究、上都文化學科和地方學建設及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了積極的貢獻。
致力于上都文化和元史、蒙古史的研究,在蒙古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在成吉思汗對文化和精神領域的關注與建樹方面,在忽必烈創建金連川幕府和大元帝國并以儒學治國方面,在以元代的百年京城成就的上都文化的創立和闡述方面,在錫林郭勒地域文化的創立和闡述方面,在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創立和發展方面,都有獨到研究和貢獻。有關上都文化、錫林郭勒文化、元上都遺址申遺、成吉思汗對文化的關注和貢獻、體現中華大一統的文化共融與和諧等方面的獨到見解,受到中國地方學聯席會、北京聯合大學、內蒙古史學會、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內蒙古社科院、溫州學研究會、鄂爾多斯學研究會、西口文化研究會等學術界,宣傳、文化等地方有關部門和新華網、人民日報、解放日報、人民網、鳳凰網、錫林郭勒日報、中國時報、內蒙古晨報、內蒙古文史、內蒙古日報、等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倡導匯集各界多方面力量探尋上都文化、建立元上都專門研究機構、有關“上都文化”類別的商標注冊、元上都遺址設立標示牌、三都三地聯合申遺等主張和建議受到領導機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有力地推動了元上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
寫作了一批有份量的論文,參加了多種學術研討會,許多論文在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講、編入論文集或獲優秀論文獎,在元代歷史研究界和蒙古學界、地方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有一定影響的上都文化研究學者和蒙古學專家。論文《蒙元文化的多元性和歷史地位及其在當今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百年帝都成就了燦爛的上都文化》、《傾聽元上都遺址講述中華文明》、《元世祖的儒學思想和元代的文化流派》、《簡論成吉思汗對文化的關注與貢獻》、《元王朝完成大一統的過程》、《游牧文化在元代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錫林郭勒文化的立論與思考》、《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學的立論與思考》、《元世祖忽必烈的儒學理念和對草原文化的影響》、《成吉思汗對宗教領袖的禮遇與精神價值觀》、《在成吉思汗的旗幟下》、《元代上都與大都的相互關系與地位》、《元代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扈從詩的文化意義》、《錫林郭勒豐厚的古文明和歷史文化》等立意新穎,論述有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睹稍幕亩嘣院蜌v史地位及其在當今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闡述了蒙元文化的內涵和文化定位,提出了許多獨到的學術觀點,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在2005年8月中國.內蒙古第二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評為優秀論文。
4月19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表鄂爾多斯王雅麗論文《鄂爾多斯與朱開溝文化》。對于各地的地域文化研究予與關注。論文指出,經大量的考古發掘證實,鄂爾多斯地區分布著距今約六千年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北支的文化遺存,與中原地區有著共同的古文化淵源。貫穿于整個仰韶文化始終的典型陶器小口、腹大的尖底瓶與瓦鬲在鄂爾多斯地區已有多處被發現出土。
然而,在朱開溝遺址中發現的瓦鬲不僅數量多占全部出上陶器五百余件的半數以上,而且造型別致多樣,伴瓦鬲出土的還有斝jiǎ音甲、盉hé音和三足甕等。這些三足陶器制作工藝十分嫻熟精美,具有明顯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因素影響的痕跡,但保持自身演變發展序列的完整性卻清晰可辨,展示出了瓦鬲文化在鄂爾多斯地區極盛時期炫目的燦爛,引起了考古專家們極大的關注。
六月
6月17日 元上都文化網《上都河文學》發表雅星詩作《馬背上的長調》!拔业男囊平唤o了上蒼和草原,我的歌泊于小橋流水之濱。我的夢在暮靄的炊煙收獲依稀的足音。成群的牛羊在草場游弋,草原的胸懷坦坦蕩蕩。沒有戴著面具的偽裝,沒有設置障礙的圍墻!
這方面的多篇作品蘊涵著現代草原文化的氣息,氣韻和品格。
七月
7月10日 經協商決定,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李建文,增補為副秘書長。
7月30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布元研會理事包玉瑞《挖掘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與生態文明的現實價值》 成吉思汗在保護草原生態方面的“必力克”箴言,是成吉思汗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繼承了草原文化的精華,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它的出現,推動了13世紀蒙古草原社會的發展,其教育、訓世的功能至今對蒙古民族的生活習俗、道德禮儀還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箴言中規定: “在水源或者火種中便溺污染者,處以極刑”“禁止人民手浸入飲水及用水中。汲水或取水,必需使用適當的器皿取用!薄敖谷嗣駥⑽创┡f的皮衣服洗滌!薄敖估坐Q時流水里沐浴或洗滌衣物”!氨Wo水源。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于水中! “草綠后挖坑致使草原被損壞的,失火致使草原被燒的,對全家處死刑!斌鹧灾袑Σ菰谋Wo至今都有著警示意義與現實意義。
八月
8月12日 元研會理事楊凌云發表《論地方學研究的時代價值》。 本文闡述了地方學引領地區發展、提升地區軟實力的角度,提出了挖掘原生態的文化資源、構建特色化的文化品牌、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創新地域文化品牌,展示地域文化底蘊,發展地域文化產業,是提升地區競爭力的根本。論文指出,地方學是研究地區歷史文化、人文活動、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為對象的科際綜合學問,是一個跨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性學科,通觀這一地方的歷史與文化的根脈,也關注當今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獨具的特性和總體趨勢。我國民族的多元格局和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決定了地區之間、民族之間、不同的經濟模式和生活模式的多樣性和地域性,地方學對于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和經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持續快速發展,提升地區競爭力的核心,就在于把握文化的地域性,地域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專家學者潛心著述,民間的地域文化研究團體也紛紛涌現,把地區作為特定的范疇進行綜合研究,地方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探索地區特有的屬性和衍變的過程,預測和推動地區的良性發展。地方學框架下的地方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社會發展、地理風情都應該從地域文化的視角切入,展示地區獨特的屬性和風采。論文展現了元研會對地域文化建設的關注和探尋。
8月20至22日 徐進昌理事長參加泉州“走向世界的地方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并作主題演講 。 金秋八月,在歷史名城泉州,“走向世界的地方學研究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全國各地和韓國的60多位地方學研究的專家學者齊聚“東亞文化之都”的泉州城。有40篇地方學論文入編研討會論文集,23位學者作了主題宣講。韓國關東大學、首爾市立大學首爾學研究所、北京聯大北京學研究所、鄂爾多斯學研究會、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西口文化研究會、泉州學研究所、揚州學研究所、三峽學研究所和邯鄲、臨汾、揚州、黃石、昆明、福州、宜昌、廈門、潮州、泉州等地的大學院校與科研機構皆有專家學者與會。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徐進昌、郝愛麗《試論內蒙古各地地域文化的獨特性、關聯性與世界性》,楊凌云《論地方學研究的時代價值》兩篇論文入選研討會。
徐進昌理事長在研討會作了主題演講并受到廣泛關注。演講的主題是:地域文化首先在地域范圍上必須有確定的指向,有個核心的區域。其二,必須有獨特的歷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種草根文化、鄉土文化的發祥地,并且有著足夠的影響力和延續力。其三,這種文化形成一定的體系,有相對完整的一個學術理論框架和一定數量的研究人群。其四,這種文化在歷史上或當今的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過或發揮著重大的影響力。
其關聯性表現在它是某個更大范疇文化的子系統和支脈,支撐著包容更廣內容更豐富的大文化。內蒙古各地的地域文化大多可以歸納到游牧文化、草原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的國際性和世界性廣為人知。作為絲綢之路鏈條上的內蒙古地域文化和泉州文化無疑具備世界性的影響和意義。
九月
9月24日 思密達simida.org(中國最大的韓國資訊門戶網)、《光明科技tecn.gmw.cn》科技頻道“滾動讀報”、 渭南人民政府(www.weinan.gov.cn)、云訊網yn66.com、錫盟資訊《文化》、中國作家網等媒體轉發徐進昌理事長文章《神奇的榕樹 難忘的研討》。其中地域文化的觀點:“地域文化的關聯性表現在它是某個更大范疇文化的子系統和支脈,支撐著包容更廣內容更豐富的大文化。內蒙古各地的地域文化大多可以歸納到游牧文化、草原文化。
絲綢之路文化的國際性和世界性廣為人知。作為絲綢之路鏈條上的內蒙古地域文化和泉州文化無疑具備世界性的影響和意義!
“地方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在國際上最早提起地方學也只不過四十來年的歷史。在地方學、地域文化研究逐步進入國際學術視野,成為學術研究熱點的今天,舉行這樣的學術研討與交流正當其時。地方學與地域文化這門新興的學科正應該像大榕樹一樣把根深扎在泥土里,并利用一切空間,不遺余力的吸納所有的養分和信息,成就一門最具生命力的學科!
十月
10月15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表包玉瑞的論文《上古流韻—錫林郭勒珍寶般的古跡遺存之斷想》,述說了金斯臺洞穴、蘇尼特、阿巴嘎巖畫、北魏古墓、多倫會盟等錫林郭勒草原上的古跡。
錫林郭勒一萬年前有人類居住。東烏珠穆沁旗一處名叫金斯太的洞穴,這個位于草原深處的古人類洞穴居住遺址,被撩起了神秘的面紗。金斯太的洞穴寬16米,深24米,厚達5米的堆積層分為3層。屬草原先民延用極其久遠的居住遺址。
一組神秘的巖畫。從正鑲白旗往北,一直都是起伏的丘陵草原,自然便在我們面前敞開了一個廣闊的原野,一個無法想像的看不到邊際的原野。洪格爾巖畫群位于蘇尼特左旗西北部,在距滿達拉圖鎮190公里的地方,靠近中蒙邊境線的一片荒漠之中,就望見了淡黃色的山崗,處高山巖石上的洪格爾巖畫群,主要包括呼和朝魯巖畫點,畢其格圖巖畫點及巴日塔圖、陶恩圖、托來巖畫點。
這個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歷史搖籃。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游牧民族: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在這里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F在發現的一個古墓群。據考古學家判斷,可能是鮮卑人的家族墓群。出土的距今1500年前北魏時期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貴族漆棺,木棺木質為松木,外表面涂有黑色漆,木棺斜長2.7米、頭部高1.4米、頭部寬1.2米。棺頭處覆蓋一層絲綢,木棺裝飾有鎏金泡釘數枚,木棺頭部及腳部分別繪有人物等彩繪,人物形象具有鮮卑民族特征。
“多倫會盟”名揚天下。史載,漠西厄魯特的準噶爾部首領喀爾丹,在沙俄唆使下,悍然進襲漠南。公元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大敗噶爾丹。翌年康熙親赴多倫諾爾會見漠北喀爾喀三部和漠南四十八旗蒙古王公臺吉,史稱“多倫會盟”?滴醮饝恕霸附ㄋ乱哉檬⒌洹钡恼埱,開始興建“匯宗寺”
多倫匯宗寺位于縣城北部,廟質為木結構,殿高為十五米,坐落在條石基上,殿體前后是包廈。殿分為上下兩層,由一米粗的二十根大梁柱支撐著。北殿九九八十一間。整體造型十分精致美觀,殿頂是藍琉璃瓦滾龍脊造型,塑有相比黃金價值的一噸半金黃色風磨銅廟頂一個,八掛圖一個,羚羊兩只,在主殿院落內有五層殿院,南北長達一里半地左右,東西寬有百米左右!皡R宗寺”在當時是口外最大的喇嘛廟,巍然聳立,金碧輝煌。
十一月
11月14日元上都文化網發布內蒙古通俗文化研究會主席哈斯烏拉的文化評論《大地的訴說—徐進昌散文選》序。評論在中國作家網、中國蒙古學信息網、光明網、錫盟文化資訊等媒體多有轉發。
評論指出,進昌是扎根草原的作家和詩人,有著廣闊的文學視野和深刻的社會認知力。文學是人學,文字是對社會人生和自然的透視,也是寫作者認知和感悟的寫照。他在烏珠穆沁草原作知青八年,與草原和蒙古族牧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對草原和游牧生活的認知與感悟精細入理,獨具匠心。草原給了他靈氣和智慧,他的作品常常帶有草地的印記;脑,遼遠,安祥,靈透。當時他曾主編知青報《站在最前線》,用筆描畫草原,記錄人生。進城以后,幾十年筆耕不輟,創作頗豐,先后出版了《青青的草地》、《一片藍天》、《上都文化研究》(蒙、漢)、《解讀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化》等多部文集和論著,成為草原上有影響的作家、詩人和文化學者。
11月14日 元上都文化網《上都河文學》發表錫盟作家劉克勤的詩作《秋心難不了情》:“綿綿秋雨, 蕭蕭秋風。滋養著,一抹抹晚霞。一樹樹紅楓 , 一聲聲歸雁。一縷縷秋韻,喚醒了——一壟壟通幽曲徑,一位位天涯路人。
茫茫人寰,人流滾滾。名利場上, 烽煙四起,炎涼世態 ,濁浪排空。人世間,寂寞了秋色, 冷落了秋景。唯有,耄耋老頑童。
秋高氣爽,天馬行空。順風順水,觸景生景。邀文朋詩友,盡興吟詠!
這方面的多篇作品顯現了草原文化開放的累累花朵。這些草原新歌吐露著現實社會中草原的芬芳。
11月24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布《上都文化研究與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回顧》歸納概括了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十幾年的工作業績和學術成果!≈袊晒艑W信息網(http://www.surag.net)、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等文化和學術媒體廣泛轉載。
認為12年來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重要作為是:開啟上都文化研究、成吉思汗文化思想研究、忽必烈以儒治國研究、錫林郭勒文化與地方學建設研究、蒙古新字八思巴文研究、上都大都間驛路文化研究等六項學術課題。推動了上都文化、蒙元文化研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進與全國各地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提升錫林郭勒草原文化的蘊涵和在人類文明建設中的影響。
2004年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被盟委、行署評為全盟先進文化工作者。2007年盟文化大盟建設領導小組、盟委宣傳部發布《關于對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進行表彰的決定》。2008年盟外宣辦表彰研究會為外宣工作先進單位。2009年表彰《上都文化研究》學術報的突出成績。2013年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被盟委行署評為元上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先進個人。
研究會主辦《上都文化研究》學術報和《元上都文化》網站(http\\:www.iatkga.com),作為蒙元文化研究和交流的專業學術陣地。注冊有“上都文化”商標。元上都文化網已發表文章933篇,瀏覽人次達27多萬人!渡隙嘉幕芯俊穼W術報主辦10期。集十二年的研究成果,把上都遺址做為一個歷史文化載體,把上都文化研究作為一個學術體系和歷史文化工程,開拓性的編輯出版《上都文化研究》(蒙、漢)、《忽必烈在上都》、《解讀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化》四部學術專著。16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拓展了上都文化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影響力。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致力于上都遺址與上都文化的研究,十幾年來堅持不懈,為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開啟和倡導上都文化,拓展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研究,探尋錫林郭勒地域文明建設,創新地方文化研究,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首提上都文化的學術課題,把遺址考古與揭示文化內涵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并闡釋了“上都文化”的學術命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徐進昌給出的上都文化定義是:“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為標識的歷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紀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融會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彌足珍貴的階段,是中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都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兼收并儲,融匯發展,和而不同,多元共榮。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和理事長徐進昌十幾年來倡導和踐行上都文化研究,為上都遺址申遺和歷史文化研究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許多學術方面的研究都是開創性的。
其一,把上都遺址的研究從單純考古發掘引申到歷史文化的探尋。從文化層面切入,走近上都,認知上都,解讀上都,揭示上都,考究上都遺址標識的文化意義。把上都研究提升到歷史文化的層面,開啟了上都文化研究的學術課題和歷史文化研究工程。
其二,對成吉思汗的的文化情懷和精神價值觀,作為重大學術課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研究成果。這個領域研究取得的學術見解是:成吉思汗對文化方面的作為和精神領域的駕馭有著深厚的蘊涵和高度的智慧。成吉思汗主要的不是一個武功卓著的軍事天才,而是一個智慧高超的帝王。他對蒙古文化的創立和各族精神領袖的籠絡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其三,對元世祖忽必烈從金蓮川幕府到大元一統的歷史作為高度關注,對忽必烈接受中原文明以儒學治國高度評價。忽必烈45年活動在錫林郭勒草原,大元強盛,卓有建樹,他的高超見識和政治智慧與文韜武略彪炳史冊。他是一個從騎馬背到坐象攆的中華皇帝。
其四,對元代推行的蒙古新字的研究。這是元代百年實行的官方文字,是國學。這項研究是對中華文字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五,對百年元帝國的兩都——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研究。這項學術研究課題是在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資助下完成。揭示了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文化內涵,歷史內涵,是一條令人矚目的歷史之路,文化之路。
其六,地域文化建設的提出和錫林郭勒文化、灤河文化的闡述。由上都文化研究引申出錫林郭勒草原的地方學和地域文化。從廣義的地方學、地方文化建設的理論到具體的錫林郭勒地域文化的提出和闡述,作了開啟性的工作。
上都文化研究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正走在路上,這些簡短回顧,只是12年的回頭一瞥。上都文化研究伴隨著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已經成為一項事業,成為一個學術領域。路正長。沒有窮期。需要的是永不懈怠地跋涉。跋涉。
十二月
12月3日 中國蒙古學信息網(http://www.surag.net)滏陽河漢語學院(fyhw2s.com\html\me)等學術和文化媒體轉載《大地的訴說——徐進昌散文選》,其中關于文化的見解和對成吉思汗在文化方面的貢獻與建樹的論述擴展了影響。
中國文明網(cf.wenming.cn)介紹蒙元文化和紅山文化,其中“蒙元文化”的概念,承用了元上都文化網(www.iatkga.com)徐進昌先生的定義。2013年12月6日在“圖說赤峰”欄目,發布“蒙元文化”。
12月9日
12月9日 元上都文化網(http://www.iatkga.com)由1月22日到12月9日共13發表張建民提供介紹元代書畫家、文學家、史學家的文章,涉及趙孟頫、危素、楚石、王迪簡、任賢佐、陳植、米帶、吳鎮、趙雍、趙麟、張渥、方從義、馮子振、錢選、姚廷美、劉貫道、王振鵬、張羽等18人的作品。打開了一扇了解元代文化的窗口。
12月12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布元研會理事李守華文章《寶木巴王國—古代蒙古族理想的世外桃源 》。論文指出,在我國的文學藝術寶庫中,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被稱為中國的三大英雄史詩!督駹枴肥敲晒抛暹h古時代(?—1205年)的文學作品,多以民間說唱形式,至今在蒙古高原廣為流傳!敖駹枴泵烧Z意為“能者”,以《江格爾》為代表的蒙古族英雄史詩有550部左右,這部史詩的故事多為描述以江格爾為首的12名勇士為捍衛家鄉“寶木巴王國”,與各種來犯的多頭妖怪——蟒古斯進行殊死較量。故事主要內容:保護與掠奪草場、財產和美女等,最終以勇士們的勝利而告終。英雄人物往往被描繪成具有半人半神的特征,英雄們成了力量、智慧和善良的完美化身。這部作品描述了古代蒙古族人民為捍衛自由,保衛土地的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12月17日 “光明網”科技頻道滾動播發徐進昌、郝愛麗的地方學和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論文《試論內蒙古各地地域文化的獨特性、關聯性與世界性》!爸袊晒艑W信息網”與《錫林郭勒日報》均有登載。
12月18日 元上都文化網發布鄂爾多斯學研究會王雅麗的論文《在蘇泊罕大草原非遺傳承保護和利用的方式與途徑》。加編者按:“它山之玉,可供鑒賞。蘇泊爾文化之說,對其他地區的文化建設不無啟示!
論文結合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從鄂爾多斯游牧文化的活態屬性入手,探究其生存發展境遇,以期理清一條卓有成效的動態保護與發展思路。論文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第一步是加強搶救性保護以保住其活性,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發展互動的模式;第二步則是重點加強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通過綜合性探究,以期完善、優化其生態,探討蘇泊罕游牧文化活態博物館的發展建設的創新性途徑;第三步則是采用靈活、動態化的多種方式,從“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的轉身,使之能夠更好傳承和發展,平衡保護、傳承、發展當中的矛盾,以實現政企牧共贏和農牧民與企業共同致富。
12月31日 元上都文化網(http://www.iatkga.com)年底文章達到942篇,年內新增67篇。瀏覽人次達到271830,年內新增3768人次。作為一個文化研究專業網站,堅守著自己的應有的品味和職責。
一年過得真快。我們力所能及地作著上都文化和地方學方面的研究與探尋。也許作學術免不了有幾分冷清和艱辛,但也不乏絲絲的寬慰,畢竟我們的耕耘也有著些許的收獲。但愿文化研究事業終會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