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襲蒙古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蒙古族對神靈與自然生態的崇拜以及其游牧社會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等,作為社會生活經驗的傳統環保意識與習俗行為,是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是理性思維的產物,它不僅適用于傳統社會,也適用于現代社會。源遠流長的蒙古族“祭敖包”文化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改善自身生存、發展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凹腊桨毖永m了游牧民族民間信仰的社會功能。 地域遼闊、旅游資源豐富且極具特色的內蒙古,由于其特殊的歷史氛圍和自然背景,使其獨特的民俗風情更加自然、樸素,讓人感到新奇和神秘。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載體。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萬物都看作神靈來崇拜,從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這些部分的神靈。這種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個別的兩類。個別的圣地就是敖包。這種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領地建起來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緣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與成吉思汗時代不無關系。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爾乞特人追趕時,藏在不罕山里蔑爾乞特人繞山三圈沒有抓住成吉思汗。蔑爾乞特人遠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說:不罕山掩護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將每天祭祀,每日祝禱,讓我的子孫都知道這件事。說完,即“掛其帶于頸,懸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對日九拜,酒奠而禱!痹,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與蒙古諸王,每年必須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沒有山或離山較遠,群眾就“壘石像山,視之為神”(見《蒙古風記》)。這種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頭或土堆起來,所以蒙古語稱“敖包”。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襲傳頌。“敖包”有用石塊壘起的,也有用土堆起來的。外圍12個小堆,圍繞中間,1個堆構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筑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最初都以部落為單位筑“敖包”。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后跨馬上路。隨著喇嘛教在蒙古社會傳播,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舊歷五月中旬舉行。 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是蒙古語的音譯,漢意是“石堆”或“鼓包”,意思是“堆子”。像大海一樣的茫茫草原,沒有可以指路的標識,行政區劃、游牧分界更無以識別,人們就壘石成堆或壘土成堆,作為路標和界標,這就是敖包的最初來歷。 后來,有鑒于中原民族以山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離山較遠的草原上的人們,便“壘石為山,視之為神”,以進行各種祭祀活動于是敖包又成為天和神的象征。 內蒙古大草原的各地都有敖包,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形狀多為圓錐體,高達數丈。從遠處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視蒼穹。每個敖包還多有自己的名稱,通常以所在地名等命名。過去,在各盟市、旗縣有公用的大敖包,富裕的人家還有自己的“家敖包”。敖包的數目不盡相等,有的是單獨一個,有的是7個或13個敖包組成的敖包群。人們出門遠行,凡路過敖包,都要下馬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或幾捧土,以求吉祥。 其實,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有關“敖包”的傳說,誰也說不清有多少種。為什么內蒙古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到處都有敖包,蒙古族的人們都祭敖包呢? 比較統一的說法有五種: 一種說法認為,敖包是歷史上蒙古各部落為紀念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而用石頭壘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靈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英雄的遺物。 第二種說法認為,各部落打仗的時候,都要極力搶占山頭。勝利的一方,就把他們戰死的將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上,用石塊將墳墓覆蓋,以作紀念。在長期的征戰中,今天我這一方勝利了,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山頭。明天你那一方勝利了,搶占了這座山頭,也把烈士的遺體埋葬在這里。這樣,一來二去,石堆下雙方犧牲將士的遺體就都埋葬在一起了。征戰雙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搶占了這一片草原,就要帶著各種戰利品前來山頭上祭奠英靈。久而久之,石塊越壘越高,人們便把它稱之為“敖包”。 第三種說法認為,敖包是當地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壇。自古以來,草原上的牧民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處都缺少牧草。牧民們便用他們的傳統方法,在山頭上壘起石堆,由部落的首領領頭,在石堆旁邊祈禱,祭祀上天,降雨救災。 第四種說法認為,敖包是遠行的商人們用石塊壘起來作為馬隊、駝隊的路標用的。希拉穆仁草原上的牧人們就有這樣一種傳說。因為,希拉穆仁草原自古以來就是“駝道”必經之地。 第五種說法認為,敖包是部落作為打仗時傳遞信息用的,與中原地帶古戰場的烽火臺的作用差不多。 按照有關史學專家的意見,敖包大抵分四種類型:一種是用來標明旗(縣)、省界的界標;一種是幸福為了鎮鬼敬神、保佑旗民平安幸福而設置的;最多的是第三種,用來安葬蘇木達日嘎(鄉一級的長官)、扎薩克(旗長)、英雄、名人、活佛、喇嘛。第四種是作為道路的標記用的。清人姚元之寫過這樣的話:“夷人每出必騎,騎必馳騁。壘小石于山顛,謂之鄂博(即今所說“敖包”),以志遠近! 總之,“敖包”在草原人們的心目中,象征著神靈在其位,世襲傳誦,構成了極其強烈的信仰。佛教傳入以后,祭奠活動和宗教活動結合起來,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進一步被神化。 “敖包”一般是用石頭、石塊壘起來的,但也有用土堆起來的,還有用柳樹枝條圍建的。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敖包,一般呈圓椎型,西部地區呈塔型。過去,比較富裕的人家還有自設的“家敖包”。外圍有12個小堆圍繞中間一個大堆而構成的敖包,在內蒙古各地比較常見。中間大的為主體,兩旁各陪襯六個小的,或者按東南西北的方位各陪襯三個小的。主體敖包的底層中還放置了五金、五谷、五帛、五寶等實物。敖包大多數都筑在山頂或丘陵上,一般呈圓形,高約數丈,頂端植有柳樹枝條或者榆樹枝條,其形狀好似烽火臺,遙遙望去,直入云天,顯得十分神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敖包頂上,一般都插有三根“瑪尼桿”,掛著部落的旗幟,正面緊靠敖包安放著一把明晃晃的三股鋼叉,包前有石制的貢桌。 敖包的出現,在草原上逐漸形成了許多不成文的規矩: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是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一路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加幾塊石頭或者幾捧土,然后才跨馬上路。牧羊人在放牧時路過這里,總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塊石頭,以保佑人畜兩旺。 祭祀敖包,是蒙古民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敖包的歷史很悠久。據《漢書·匈奴傳》記載:“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蒙古人祭敖包就是延續這種古俗而來。清朝時期,隨著喇嘛教在蒙古地區社會上傳播開來,才開始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是在農歷五月中旬舉行。屆時,還要請來眾多的喇嘛誦經。祭祀會一般要繼續三四天,如同過節一樣,無論路途遠近的牧民,男女老少都前往參加。 祭奠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載體。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薩滿教隆重的祭祀之一。蒙古族傳統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種:一是血祭,即宰殺壯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靈。二是灑祭,就是“灑注禮”,即在敖包前滴灑鮮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到了近代,還增加了白酒、點心等祭物。三是火祭,即在敖包前堆干樹枝或干牛馬羊糞點燃,祭祀者排隊繞火三圈,邊轉圈邊念著自家的姓氏;然后供上祭品,把全羊投入火堆里;馃迷酵胶,因為這象征家族各業興旺。除祭祀禮俗外,由敖包祭又衍生出了一些特殊的禮俗,F代蒙古族人祭祀敖包,實質上就是傳統祭祀神靈賜福消災習俗的傳承。敖包一般由土石與樹枝組成。敖包之所以多數選擇石頭和樹枝建筑,是與蒙古族的崇石、崇樹的習俗密不可分的。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話傳說。將石頭與生命聯系在一起,這說明蒙古人自古以來就有崇石的習俗。蒙古族先民還崇拜各種樹木,特別是崇拜那種樹干挺拔、綠蔭蔥郁的大樹。 關于祭敖包的時間,一般選擇在農歷五月或七月。每年農歷五月,綠草遍野,燕子北歸,本旗蒙古族開始祭敖包活動。牧民從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紅柳、五彩花卉將敖包裝飾起來,在敖包前擺設奶食品、“阿木蘇”、糕點等供品,正面桌上擺放全羊。祭奠儀式由深孚眾望的長者主持,主持人親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獻哈達,唱祭歌,并請喇嘛念太平經。此時,漫山遍野前來祭祀的人們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禱“山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畜興旺,無災無病,萬事吉利”。祭奠儀式完畢,主持人將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時開始游戲,主要項目為“男兒三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蒙古族祭敖包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在新的時代,牧人在舉行了傳統的祭祀儀式后,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多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娛樂活動,并開懷暢飲,盡興狂歡。其間,老年人要取出圣水給畜群灑注;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溜出,登山游玩,相互追逐,談情說愛,約訂終身。著名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會》中所唱的,就是這種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約會的情景。 祭敖包不僅包括敖包,還含有其祭地、祭山岳等內容!段髟账烙洝份d,木素爾嶺“準噶爾于其地樹幡誦經致祭”。顯然具有自然崇拜的性質。敖包是薩滿教神靈所居和享祭之地。敖包神被視為氏族保護神,祭敖包為重要祭祀儀式,于每年夏歷六、七月間舉行,供奉羊、酒、奶酪,點火、焚香,由薩滿跳神后,參加者將祭品分食。鄂溫克等族也有類似的祭敖包儀式。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后,薩滿跳神一般已改為喇嘛念經,祭敖包不再是純粹的薩滿教的祭祀活動。 作者:王雅麗 鄂爾多斯學研究會會員 王雅麗簡歷:70后作家,筆名雅星。現為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鄂爾多斯作協會員;鄂爾多斯學研究會會員,業余進行文學創作和攝影等社團活動。從1998年開始寫作至今,在國家級報刊、內蒙古自治區和鄂爾多斯市的各大報紙雜志發表文章2000多篇,500多萬字。文體涉及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新聞、論文等。曾榮獲多個論壇會論文提名獎和好新聞獎。做過過會計、新聞記者、營銷策劃、文秘等工作。 詩歌: 心中熾熱的光芒 王雅麗 清晨, 我打開黎明的窗, 晨光折射在我澎湃的心上, 張開稚嫩的翅膀, 我追逐著無邊的夢想。 此刻, 我正走在成長的道路上, 有歡笑,有悲傷, 而乘載著我飛揚壯志的, 是你 ——我的鄂爾多斯, 我心中的無量光芒。 你似那廣袤的海洋, 撐起多少人夢想的風帆, 而我這渺小的水滴, 也在你博大的懷抱里 看到了自己的綺旎; 你似那巍峨的高山, 矗立起多少人向往的峰巔, 而我這粒普通的砂石, 也在你堅實的脊背上, 找到了生命的位置。 你就像那空中高懸的太陽, 照耀著從前的我, 燃燒著今日的我, 讓我在你關切的注視下, 譜寫生命中最華美、最雄壯的樂章。 人總要不斷的成長, 而我的成長需要你的幫忙。 就當我是一捆被束的稻禾。 請你來舂打我, 讓我看清自己的赤裸; 之后經過你細心的篩分 剝去我無謂的皮殼; 再用困苦來碾磨我, 使我的心靈變得潔凈; 最后用你的雙手揉搓我, 直至我靈魂的柔韌。 只有這樣, 我才能顯出那磨礪后的晶瑩。 如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侶, 你的發展是我永遠不變的希冀。 當你在入世的星光大道上, 英姿勃發的前行, 我緊隨著你的腳步, 心中是道不盡的欣喜。 然而成長的旅途, 難免要經歷風雨。 在浮浮沉沉的商海中亦步亦趨, 你也曾有過路途坎坷貧窮的家底艱難度日; 一路荊棘,一路顛簸傷與恨, 匯聚著不朽的傳說血與淚, 演繹著歲月的蹉跎 請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那熬, 因為我們就是你無窮的力量。 有人說: “有什么樣的樹根就能結出什么樣的果實! 我愿把這里當作我的土地, 種下希望的種子, 深深地扎根, 抽出早春的新綠, 在收獲的季節里, 將豐碩的果實裝滿我成長的行囊, 將我的枝葉化作春泥, 繼續守護著你。 歲月, 在指縫中無聲地流去, 你我在光陰的穿梭中, 漸漸融為一體。 那雙稚嫩的翅膀 也終將豐滿成凌云的羽翼。 如果我是雄鷹, 你就是那無垠的天空, 給了我翱翔的權利, 而我亦將直沖云霄, 讓你因我而變得更富生機; 如果我是一滴露珠, 你就是那晨曦的高陽, 充盈了我火熱的身體, 而我亦將化身為烈焰, 盡我所有為你揮灑的淋漓。 我與你如唇齒相依, 我與你必將同舟共濟。 雖然我平凡如塵埃沙粒, 但我擁有一顆進取的心, 拚盡所能為你盡心盡力。 靜夜, 窗外金風習習, 一絲涼意沁入心脾, 迎上如水的月華, 讓我跨著奔向夢想的良駒, 颯沓如流星, 與你 ——我的鄂爾多斯, 并肩馳騁在成功的疆域! 心中有風景,花自香滿徑! 愛我鄂爾多斯富饒的家園! 殷實的黃土地上,多少辛勤的背影; 無數多彩的美夢,奏想時代的旋律! 波瀾壯闊的大海,揚起金色的風帆, 向著自由的港口,發出少年的熱忱! 山峰雄壯的豁達,是我民族的英姿; 長江黃河的澎湃,是我民族的脊梁! 歲月崢嶸的昨日,已向父輩揮手告別; 可愛的鄂爾多斯——你遼闊的大地你無私的胸懷; 山川平原的壯麗;百花盛開的秀麗; 高樓大廈的聳立;民族凝聚的毅力; 江河湖泊的浩渺;振臂高旋的雄鷹; 一瀉千里的恢宏;萬年長青的蔥翠; 堅如磐石的筋骨;磅礴生命的鏗鏘;熱血沸騰的壯美; 你這斑斕的羽翼;你這唯美的色彩; 你這生命的贊歌;你這永恒的家園; 你這鋼骨錚錚的高原大地;你這意志奮發的雄鷹; 你這胸懷坦蕩的氣魄;你這無謂艱險的精神; 智慧勇敢不羈;美好生活無限;湛藍天空高闊; 濃濃的鄉景鄉情,與誰同醉?是誰譜寫一曲曲鄉間的民歌? 佇立在微風中感受綠樹野草散發出的清香 瞬間春暖花開,溫馨無限條條鄉間道路四通八達 片片綠色樹林裝扮家鄉 心靈頓時感到倚天長劍劃破天宇 我可愛的家鄉鄂爾多斯 我心中的無量光芒 
作者:王雅麗,鄂爾多斯學研究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