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id="pdwzl"></span>
    <acronym id="pdwzl"></acronym>
    <span id="pdwzl"><sup id="pdwzl"></sup></span>
  • <span id="pdwzl"></span>
    <legend id="pdwzl"></legend>

  • <legend id="pdwzl"></legend>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聯系我們
     
    | 首 頁
    | 百年古都 | 學術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學研究 | 史海鉤沉 | 蒙元風云 | 上都河文學 | 研究會 | 圖片欣賞 |
    留言板 |

    謝謝諸位先生/女士長期以來對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網((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官網)歷經十余載三次改版,不知我們的努力是否達到了應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類文明探討的道路上永遠有你們同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3年成立起,2004創辦"元上都文化網"以來,堅守專心元代歷史文化研究初衷,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盡力,探尋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錫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揚中華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學研究成果助推于人類文明的追索,為中華復興的精神構建奉獻綿薄之力。聯系我們或評論網站文章 ,留言, 請發至郵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欄目導航 網站首頁>>地方學研究>>錫林郭勒文化
      共有 739 位讀者讀過此文   字體顏色:   【字體:放大 正常 縮小】    
    【雙擊鼠標左鍵自動滾屏】【圖片上滾動鼠標滾輪變焦圖片】    
     

    壯美遼闊的西烏珠穆沁草原

      發表日期:2022年6月29日      作者:殷繼紅     【編輯錄入:admin

       

                    

     

     


     


             

         一個生活在錫林郭勒草原東北部烏拉蓋河流域的古老民族,一個由種植葡萄的遙遠的阿爾泰地區遷徙而來的蒙古族部落,上千年來,游牧遷徙,造就著自己的生活,孕育著自己的文化。

    富饒美麗的烏珠穆沁草原早在一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眾多北方少數民族都曾在此建立過輝煌的業績。這里有勒勒車轍記下的歷史,這里有金戈鐵馬寫下的輝煌。勤勞勇敢的北方游牧民族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方。

    “烏珠穆沁”系蒙古語,意為摘葡萄的人,據記載烏珠穆沁部落13世紀生活在阿爾泰山脈葡萄山一帶,17世紀中葉遷此定居,因而得名。

    風光旖旎的西烏珠穆沁草原,2萬多平方公里,是唯一匯集內蒙古九大類型草原的地區,也是蒙古族文化習俗保存最完整的地區。

    這片神奇的土地,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是中國北方草原最華麗,最壯美的地段。被譽為“中國白馬之鄉”“摔跤健將搖籃”“蒙古長調之鄉”“民族服飾之都”“游牧文化之源”。

    壯美遼闊的西烏珠穆沁草原一碧千里,無邊無際。讓我們一頁一行地閱讀和感悟烏珠穆沁草原生活畫卷的脈動。

    河流是草原的血脈,每一條河都被人們經久不息地傳唱。茫茫蒼蒼的的烏珠穆沁草地,生活在烏拉蓋流域的蒙古族部落,逐水草而居,走過的歲月,悠遠而漫長。草原的河水哺育了草地,也浸潤了人們的生活,孕育了一方的文明。

    17世紀,烏珠穆沁部落從阿爾泰山遷來,駐牧在烏珠穆沁草原,分為烏珠穆沁左翼和右翼兩個旗。這里的草原生態環境,主要靠內流河——烏拉蓋水系養育。

    西烏旗境內河流為內陸河,屬烏拉蓋水系。旗境內主要河流有7條,即寶日格斯臺河、彥吉嘎河、高日罕河、新高勒、巴拉爾河、小吉仁河、大吉仁河,流向均從南向北,這些河流由于氣候和地質變遷等原因已不能流入干河——烏拉蓋河。

    烏珠穆沁草原河流分布眾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有幾十條,滋養著我們的家園。草原河流的特點都是曲折蜿蜒,清澈流動,水質甘甜。

    長期以來,烏珠穆沁草原藏傳佛教有著廣泛的影響,喇嘛廟甚多。草原上婚嫁、搬遷、生老病死往往請喇嘛卜兇問吉,遇到災情也會請喇嘛念經,求神保佑。喇嘛教信眾和宗教文化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如今許多寺廟香火興隆,為風調雨順和社會安寧傳送著祥瑞和福音。

    烏珠穆沁右翼旗從清順帝十五年(1658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一百二十一年間,先后給浩勒圖廟、烏蘭哈拉嘎廟、彥吉嘎廟、喇嘛庫倫廟、葛根廟、新廟賜予金牌。由于行政區的變更,喇嘛庫倫廟、新廟劃歸東烏珠穆沁旗,其它4座寺廟分布在西烏旗境內。

    隨著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興盛,烏珠穆沁地區開始于清朝初期興建寺廟,后來寺廟逐漸增多。至1945年,烏珠穆沁右翼旗共修建大小寺廟15座。加之浩齊特左翼旗境內的8座寺廟,西烏旗境內曾有過23座。

    “文革”期間,西烏旗境內的寺廟幾乎被損毀殆盡。只有浩齊特王蓋廟、浩碩廟(棟古爾殿)由于當時用作糧庫而幸免于難。80年代,旗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了烏蘭哈拉嘎廟和彥吉嘎廟。

    烏珠穆沁地區,藏傳佛教的發展,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清朝太宗皇帝時蒙古地區開始興建寺廟。從此寺廟逐漸成為烏珠穆沁草原有著廣泛影響了的場所。其盛于清朝,衰于民國。如今,本著信仰自由的原則,寺廟香火興隆,各寺廟從事著正常的宗教活動。

    歷史匆匆,我來追索。草原上宗教的變遷,是地區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記憶著。我們思考著。

    成吉思汗瞭望山是綠色的海洋,鮮花的世界,位于巴拉噶爾高勒鎮西南20公里處。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成吉思汗轉戰南北時,扎營在此山下休憩,當他醒來時,發現心愛的兩匹駿馬失蹤了,成吉思汗萬分的焦急,招集周圍的人們共同尋找,可怎么也沒有找到,太陽就要落山了,他抬頭望見了眼前這座不知名的山,不顧山高陡險,迅速爬上了山巔,極目遠眺,驚喜地發現,他的兩匹馬兒在正北方悠然吃草,晚霞的余光把那片草原襯托的熠熠生輝。成吉思汗高興:"這座山叫斯日古楞哈日阿圖(漢語譯為千里瞭望山)!這里的人們為了紀念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把這座山命名為"成吉思汗瞭望山"了。

    夕陽下的瞭望山寧靜悠遠,草原上籠罩著金色的光輝,遠處的山峰沐浴著晚霞的光芒,紅得耀眼,紅得燦爛。

    坦蕩無垠的綠草,搖曳多姿的野花,峻峭陡立,雄渾神秘的山峰再現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觀遼闊。

    半拉山就是一部最美妙動人的童話。遙魯海日汗,奇特的自然景觀,游牧文明成長的地方。

        又到了草原最美的季節,小草在長高,山的那一半碧綠碧綠的。唱著歌出發,去看浪漫的,迷人的半拉山。

    半拉山坐落于巴拉嘎爾高勒鎮東南七十公里左右。每一次來到這里,我都在想山的那一半究竟去了哪里?最浪漫神奇的傳說,是成吉思汗一刀劈開,引來蜿蜒曲折的巴拉格爾河。

       這里居住的人們說,游牧遷徙的先民為取生存引用的水源,劈掉一半,引來河流。登高遠眺,巴拉格爾河形成蒙古文“奇特”二字。

        半拉山,蒙古語是遙魯海日罕山。山下是芬芳迷人,亭亭玉立的金蓮花遍地盈彩。清澈的河流緩緩流淌。

         登上山頂,廣袤無垠的草原盡收眼底,藍藍的天,潔白的云朵在漂浮,青青的草地,盛開的金蓮花隨風輕舞。蜿蜒曲折的巴拉格爾河靜靜地流向遠方。河邊長著茂密的灌木和小喬木。河中的野鴨,鴻雁,天鵝等美麗的野生鳥類悠閑地,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飛翔的天鵝在藍天舞動著潔白的翅膀,長長的脖頸如玉一般無暇。每一只天鵝都在藍天展現著她們最華麗的舞姿。天地之間,群山失色,只有天鵝的潔白、天鵝的優雅、天鵝的風姿。

    夕陽西下,霞光染紅了湖面。這時的天鵝湖如同天外仙境。金黃的夕陽映照著水面。天是橘紅色的,水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仿若融為一體。有一些紅、有一些黃、還有一些藍。湖面上安靜的天鵝突然群體起飛,一起飛向落日,一起飛向霞光、一起飛向遠方。那震動的翅膀、那咕咕的叫聲、那歡快的群舞就是世間最美的畫面。

     

     

     


     

    七月初,到了草原最美的季節。各種花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上綻放,綠油油的草地上有白菊花、黃花、紅銅蘿、馬蘭花、芍藥等。尤其讓人心動不已的山丹花,火紅火紅的,無比耀眼。這些美麗的花把草原點綴得更加絢麗,更加迷人。

    美麗的烏珠穆沁草原上有一片紅色的海洋。山丹花恣意的綻放,無邊無際的紅,一眼望不到邊,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一幅畫面!藍天白云綠草紅花,空曠的原野,碧波蕩漾,紅艷艷的山丹花連綴成片,一朵緊挨一朵,多得數不清,漫山遍野一片紅。這片廣袤無垠的草原美得令人窒息,美得驚心動魄,美得無法形容。

    山丹花,別稱紅百合,薩日朗。薩日朗是蒙語譯音的漢文名字。鮮紅的花瓣,鮮紅的花蕊,細細的莖葉上開出耀眼的紅色。有的莖葉上有十幾朵,有的七八朵花,有的三五朵花;ò晗蛏暇砥,每一朵花都倒掛在細細的莖葉上,婀娜多姿,熱烈奔放。

    山丹花,草原上熱情的女神,她們在熱烈的綻放。我在火紅的花海中,一直走啊走啊,一會蹲下細細看每一朵,一會又向遠處眺望,遠方的紅花似乎在召喚我,身邊的紅花似乎和我喃喃細語。她的清香一絲一絲浸到我的心里,我的裙邊已被紅色的花蕊染紅。

    山丹花傾城傾國的盛世容顏照亮了整個草原。殷紅如血的花朵,美麗芬芳,反卷向上的花瓣嬌艷欲滴。一朵緊挨一朵,一片緊挨一片,天空是澄澈的藍,有潔白的云朵在浮動,大地是碧綠的草,火紅的花海隨風搖擺。我已經醉倒在這片草原,從清晨到傍晚,我一直在花海中流連。不知不覺,天色暗下來,我又怎么舍得離去!

     

     

     

     


     

    草原的獨特景色令人著迷。烏珠穆沁草原的歷史文化更是獨具風韻。金戈鐵馬,烽煙征塵,馳騁過多少英雄。一次烏珠穆沁草地古跡的探訪,讓我久久地沉思。

    匈奴古城遺址西烏珠穆沁吉仁高勒鎮西南兩公里處的阿拉坦圖嘎查。這個古城,只是一片荒蕪的廢墟。大體呈四方形,大約十畝左右。依稀有一些不太清晰的輪廓。還有一些石子遍布在這片一千年記憶的草地上。被稱為古城,是因為1986年在這里出土一個完整的東漢年代的筒形瓦。

    兩塊石碑立在山坡上。一塊是漢文刻寫,一塊是蒙文刻寫。上面寫著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仁高勒城址”。2014924日公布,201610月立。當地人稱遺址為“四方城”。

    我在這片廢墟四處轉著。春天的烏珠穆沁草原是荒涼的?蔹S的地面。這里的草很少,稀稀疏疏的。土地是裸露的,四處還有一些細碎的石頭。

    我一邊溜達一邊想,1986年出土的東漢匈奴年代的完整筒形瓦,是在哪一塊草地發現的?明明知道已不會撿到什么,即使是一片琉璃瓦片;但我還是蹲了下來。我摸了摸腳下的土地,撿了幾塊石子。我陷入深深地追尋;腥婚g,一千年以前的草原游牧遷徙,金戈鐵馬,風云突變,馬蹄聲聲……在我眼前一一閃過。草地的厚重和深情讓我驟然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還有許多無奈。  

    烏珠穆沁草原有著廣袤地域,有著悠久的游牧畜牧業的歷史,保留著原生態的自然風貌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是一份地域文化的瑰寶。

    一方游牧文明的凈土,千年草原的民俗風情。草原人,尊從自然,保護生態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游牧民族的心靈深處。游牧遠行,千里遷徙,他們所到之處都會精心維護那里的生態環境。

    烏珠穆沁草原的淳樸善良,勤勞勇敢。善于自律,有著傳統的文明習俗。牧民們每居一地,總是把爐灰和雜物倒到遠處僻靜之地,遷離之際還要用土埋好。拿著鐵鏟一下下填土的那份認真,那份虔誠,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要知道,那是各家獨處之所,差不多是人跡罕見的荒原。牧民們說不出保護天然生態的大道理,但是她們對自己家園的維護卻近乎形成一種規則和信仰。保護生態、和善相處和潔身自好是草原人的天性。

    長調牧歌,悠揚纏綿,穿越千里草原,跨越千年歲月,記憶著牧人的生活,憂傷與感嘆。草原民歌、民謠源遠流長,纏綿悱惻,浸潤草原。

    烏珠穆沁長調是蒙古族民歌的精髓,是蒙古族長調的典型代表,烏珠穆沁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烏珠穆沁,會走路的就會摔跤,會說話的就會唱長調。這些傳統流淌在大眾的血脈中,成為一種時尚。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大場小景,一起百和,說摔跤就摔起來,說唱長調就唱起來。這種獨特的氛圍,地域風情,浸潤了千里草原的每一個角落。

    悠揚的長調牧歌,象草原的小河一樣流淌在草地,滋潤著草原,浸潤著牧人的心田。

    烏珠穆沁草原,常常在夏季或冬季舉辦那達慕大會。這是蒙古族人民慶祝風調雨順、宣傳民族文化的民間娛樂活動。每逢那達慕大會,男女老少都會從四面八方騎著馬、趕著車集中在一起,搭建蒙古包,穿上民族盛裝參加這一草原的盛大聚會。蒙古族傳承這一節日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那達慕大會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全體民眾舉行娛樂性的活動,包括賽馬,射箭,摔跤等。從此以后,這也成為蒙古民族傳統的“乃日”(今稱那達慕)盛會的發端。

    摔跤、賽馬是草原兒女的絕技,草原上沒有一個男子漢不會摔跤,奪冠的摔跤手就是草原的英雄。摔跤的規則,落落大方,文明淘汰,更顯草原人的心胸的敞亮。

    摔跤,蒙古語稱為搏克,烏珠穆沁草原傳統的競技活動。搏客手往往象征著一片草地,一個地區的輝煌和榮譽。不同級別的那達慕盛會,搏客和賽馬都是必須有的和最受關注的項目。

    1850年出生于烏珠穆沁右翼旗的都榮扎那成為烏珠穆沁草原上的明星,他的故事家喻戶曉,曾多次被搬上銀屏和舞臺。

    都榮扎那,幼名都榮德力格爾。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在遠近的乃日(今稱那達慕)大會上多次奪冠。因為體力超群,家鄉的父老便城其為“扎那”,“扎那”漢語意為“象”,所以稱其為“都榮扎那”。18歲那年,都榮扎那在王爺廟(今興安盟烏蘭浩特),舉行的乃日大會上,戰勝了王爺的著名摔跤手,獲得了九九八十一項大獎。從此以后,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盛傳一首民歌:“企盼多時的啟明星呦,迎著黎明在閃爍呦,烏珠穆沁的都榮扎那呦,從遙遠閃爍而來呦……”

    賽馬是草原的盛會。誰家的馬兒有名次,誰家的門庭得榮耀。誰家的孩子參賽奪魁,馬兒的祖宗幾代的名氣,都是草原人頻率最高的話題。

    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蒙古馬是草原上高貴的精靈。西烏珠穆沁旗的白馬,氣質高貴、熱情奔放、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縱情馳騁。白色駿馬的力量與風骨,是如此的磅礴大氣,令草原人的生活激情澎湃。

    西烏珠穆沁旗被譽為“中國白馬之鄉”。烏珠穆沁白馬具有四肢健碩有力、爆發力強、耐力持久的特點。在蒙古族馬文化中,白馬的地位一直都非常的尊貴。

    對于蒙古族人來說,白色一直都象征著真實、純潔、正直和美好。據說成吉思汗的81匹白色戰馬就是來自于烏珠穆沁,因此烏珠穆沁白馬也常被成為成吉思汗白馬。

    西烏旗民兵白馬連是一個有著光榮傳統的民兵連隊,成立于1958年。在草原建設、軍事訓練、保衛邊疆等各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白馬連”自19581969年當中,曾連續被評為“三落實”(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先進單位,先后11次出席自治區、盟、旗民兵先進代表大會,28次為黨政軍領導和外賓進行軍事表演,連隊主官還曾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在西烏旗浩勒圖高勒鎮白馬連訓練基地,白馬連的成員都是由牧民組成的。這些善良、淳樸、勇敢的牧民們在訓練上場雄赳赳、氣昂昂,紅旗隨風飄揚,塵土飛揚,隊形整齊劃一地騎馬飛奔?蓯鄣拿癖鴤凃T著他們心愛的白馬跨越障礙,翻過欄桿、人馬同時臥倒、同時起越、乘馬射擊等。五十多個人的連隊此時人馬合一,驕傲和自豪在他們的臉上洋溢,展現了威武雄壯的草原民兵風采。

    中國白馬之鄉,西烏珠穆沁旗。踏著歷史的足音,從阿爾泰走來,走進廣袤無垠的草原,草原上的馬背民族,白色的駿馬盡情馳騁。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至今,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并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烏珠穆沁服飾一直以服飾華麗而聞名。烏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飾多采用繡有紋飾的紅、綠、藍等多種顏色的布料制成,領口和袖口寬大并裝飾有各類吉祥圖案。烏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別的地區要顯寬大,長袖高領,鈕扣在右側,衣邊用漂亮的花邊點綴。男子扎腰帶,把袍子向上提,顯得精悍瀟灑;而女子則把袍子向下拉展,顯得婀娜多姿。 

    壯美遼闊的烏珠穆沁草原千年不老,是游牧文明成長的地方。歲月一直年輕,歷史的長河造就,綠草地的蕩氣回腸。草原的兒女,把草地的碧波與藍天白云,寫在心上。把馬群駝群與牛羊放牧在天堂。這是一方凈土,書寫了人類文明的華麗篇章。

     

     


     

     

     

      作者:殷繼紅,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錫林郭勒盟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錫林郭勒盟作家協會會員。


    上一篇:神圣敖包之由來
    下一篇:徐進昌、殷繼紅一行考察西烏旗“唐代.扎達蓋壩石堤”

     相關專題:

    ·專題1信息無

    ·專題2信息無
     
      熱門文章:
     ·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會[80694]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屬行政建[59924]
     · 解讀元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59839]
     · 《蒙古秘史》中的烏珠穆沁地[50123]
     
     相關文章:

    ·沒有相關文章

    相關評論:(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相關評論無
    發表、查看更多關于該信息的評論 將本信息發給好友 打印本頁
     


    百年古都 學術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學研究 史海鉤沉 蒙元風云 上都河文學 研究會 圖片欣賞 留言板

    版權所有: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巴雅爾圖
    地址:內蒙古錫林浩特市錫林大街錫林郭勒文化園    電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備2021001026號-1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品|性色生活大片特黄一级大片性色吧|欧美日韩免费a片
  • <span id="pdwzl"></span>
    <acronym id="pdwzl"></acronym>
    <span id="pdwzl"><sup id="pdwzl"></sup></span>
  • <span id="pdwzl"></span>
    <legend id="pdwzl"></legend>

  • <legend id="pdwzl"></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