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內的諸多巖畫中,草原上分布的巖畫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在北方錫林郭勒草原由西向東的蘇尼特右旗、蘇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和錫林浩特市地區發現有大量的巖畫遺存。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巖畫,反映了先民們奔跑荒原、追逐獵物、在草原地帶遷徙過程中繁衍生息時的信息,傳遞著先民們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產生活的信號,也透徹出大自然下這方草原環境的變遷。 阿巴嘎巖畫是我國北方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巖畫的前提下,首先要特別注重對巖畫的保護,只有采取了科學的合理保護,才能使得不可再生的巖畫遺產得以延續存世,才能進一步去探索先民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從而進一步挖掘先民們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在此區域內繁衍生息和遷徙途中留給我們的信息。 關鍵詞:阿巴嘎巖畫、現狀、保護 
阿巴嘎草原上的天書,遠古時代先民的生活記錄 一、 阿巴嘎巖畫分布概況 阿巴嘎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中北部,行政轄區面積2.75萬平方公里。北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75公里,東鄰東烏珠穆沁旗和錫林浩特市,南與正藍旗相連,西與蘇尼特左旗毗鄰。受地質構造影響,阿巴嘎旗轄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高度在950-1600米,從地質形態上可分為低山丘陵、高平原、熔巖臺地、沙地四個類型。阿巴嘎巖畫區域大多分布在熔巖臺地邊緣的崖壁上,或丘陵狀區域內獨立巖石平滑的表面上。 2006年開始,筆者開始介入對行政轄區內的巖畫進行調查工作,初始發現并登記了18個地點分布的632組巖畫,巖畫的組數是按照一個巖石表面容納的圖案來統計的,或單幅、或多幅,記有1600多幅。通過長期的田野調查和探研,主要巖畫分布區域不斷有新巖畫的發現,目前已經記錄有680多個組數、1670多幅巖畫。 在不斷掌握了巖畫分布情況、巖畫母體內容、存世量數、周邊地理環境、保存現狀等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筆者根據巖畫所在區域和相隔距離以及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進行了群、點劃分。較為集中的區域有別力古臺鎮阿拉騰錫力嘎查夏哈努如—浩日格烏拉巖畫群;伊和高勒蘇木阿拉騰嘎達蘇嘎查拜興給呼都嘎—烏林烏蘇—巴彥呼碩巖畫群,巴彥圖嘎蘇木阿日寶拉格恩格爾呼都嘎巖畫點、別力古臺鎮奔道爾嘎查巴彥庫倫巖畫點、查干淖爾鎮達布希拉圖嘎查塔馬特溝巖畫點。 1、夏哈努如巖畫:分別由面積為84,759平方米、124,745平方米、358平方米和93平方米的4個區塊組成,分布范圍在東經114°36'09"~114°37'30",北緯44°07'11″~44°08'26"之間,海拔高度1210米,發現記錄161組巖畫;浩日格烏拉巖畫:分別由面積為361平方米、2,700平方米、10,659平方米的3個區塊組成,分布范圍在東經114°35'12″~114°36'35″,北緯44°13'37″~44°14'05″之間,海拔高度1130米,發現記錄193組巖畫。 兩處巖畫點相距10公里,劃分為一個巖畫群。巖畫大多分布在崖壁上。母題內容有人形、舞蹈祭祀、男根女陰、動物群組、涉獵放牧、線條符號、車輛遷徙等諸多題材,制作方法以鑿刻為主,兼有磨刻畫幅。 2、拜興給呼都嘎巖畫:分別由面積為1.3平方公里和4,550平方米2個區域組成,分布范圍在東經115°16 '22 "~115°17'44",北緯44°25'11"~44°24'17"之間,海拔高度1146米,發現記錄210組巖畫;烏林烏蘇巖畫:分布在121,875平方米一個區域內,范圍在東經115°08'47"~115°09'09",北緯44°25'44"~44°25'32"之間,海拔高度1219米,發現記錄52組巖畫;白音呼碩巖畫:分布在由面積為200,500平方米的區域內,范圍在東經115°14'0"~115°15'09",北緯44°27'05"~44°26'51"之間,海拔高度1240米,發現記錄33組巖畫。 上述三處巖畫點形成直線距離在9公里的三角區域范圍內,劃分為一個巖畫群。巖畫大多分布在山丘區域內較為獨立的巖石上,母題內容有太陽星宿、神靈人面像、男根女陰、動物造型、圓環符號、凹穴線條、幾何圖案等等諸多題材,制作方法主要以磨刻為主,也有鑿刻成形,亦有在同一巖石面鑿刻、磨刻的關系疊壓現象。 3、恩格爾呼都嘎巖畫分布在以東經114°17'04",北緯44°46'38"為中心,8,484平方米的區域內,海拔高度1230米,在散落的巖石表面發現有9組巖畫,母題內容以動物造型為主,制作方法以鑿刻成形。 4、塔馬特溝巖畫分布在以東經114°52'19",北緯43°46'47"為點,海拔高度1181米,在散落的巖石表面發現有7組巖畫,母題內容有動物造型、線條符號,制作方法以鑿刻、劃刻成形。 5、巴彥庫倫巖畫分布在以東經115°13'60",北緯44°05'07"為點,海拔高度1208米,在玄武巖臺地邊緣的崖壁上發現有6組巖畫,母題內容有蹲踞式人形及動物造型,制作方法以鑿刻成形。 6、在旗轄區還有幾處區域零散的巖石上發現有以動物、符號、梵文、藏經文等文字為主的巖刻,存量少,組數均在3—4幅之間。 二、阿巴嘎巖畫的完整性和重要價值 阿巴嘎旗巖畫有著歷史久遠,畫面獨特,題材豐富,主題分明,巖畫畫幅小而圖形密集,線條粗獷而個性張揚,時代特征鮮明的特點,真實的記載著遠古時期先民的思想意識、信仰崇拜、行為活動、環境處所和北方游獵民族狩獵行為、舞蹈祭祀、遷徙活動及習俗場景,確切的反映了北方先民和各時代游獵部族為了生存,適應大自然而進行繁衍生息的史實,以不同的做刻方法,刻畫出的不同歷史場景,如實的記述了人類歷史的變革和社會文明的沿襲,是研究古代動物群落分布和自然生態變遷的可靠資料,不但在人類發展、民族融合、哲學思維、天文地理、環境變遷、歷史考古、宗教信仰等跨學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極為豐富寶貴的實物資料,而且在研究我國狩獵和畜牧業史、美術史研究方面提供著真實可靠的形象資料。 不僅如此,阿巴嘎旗巖畫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巖畫分布區域的地理位置正處于我國北方巖畫系統分布帶上,其中的人面像巖畫是連起東西走向人面像巖畫分布的重要節點,就巖畫母題而言有著連續性和全面性。 阿巴嘎巖畫是遠古先民和北方歷史上各民族遺留下的歷史畫卷,不僅強烈地反映了我國遠古北方先民繁衍生息、游獵民族的思想意識、精神世界及宗教信仰,而且揭示了他們處在當時環境下的生產生活狀況,是刻畫在田野磐石上的一部浩繁史書,是人類藝術史上輝煌的鴻篇巨作,是忠實再現畫作時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活化石”,是堪稱濃縮的文化和造型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阿巴嘎巖畫在內蒙古自治區所發現的巖畫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僅是我國北方草原地帶巖畫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巖畫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更是世界巖畫中的瑰寶之一,對探索與研究我國北方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阿巴嘎巖畫現狀及采取的保護措施 阿巴嘎巖畫整體現狀保存基本完整,所在地點全部分布在田野上牧民承包的草場中,當地民眾受風俗習慣以及對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對巖畫十分敬重,因此現有巖畫基本上保存著歷史原貌。 2017年,阿巴嘎巖畫被旗人民政府批準為旗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向社會公布了巖畫區域的保護范圍和建設監控地帶。旗文物管理部門在各個巖畫區域豎立了保護標志牌和保護責任人公告標志牌,在保護區域重點地段拉設了網圍欄,經常對巖畫所在區域進行不定期的巡查和調查。成立了阿巴嘎旗馬背文物保護隊,在巖畫重點地區,由保護隊員(當地牧民)長期義務駐守,對巖畫區域進行巡查管理看護。同時,建立巖畫檔案,對巖畫采用了雙重編號的方法,即:巖畫區域分區號和巖畫個體編號,讓每一幅巖畫有了自己的“身份證”,為更加進一步規范管理做好基礎性工作。 上述采取的一些措施,對巖畫區域和巖畫本體的保護只是較為粗淺、機械式的。受資金、技術、人力,現有的保護程度、保護措施和保護水平較低,保護的手段、方法、技術以及管理方面相對滯后,基礎性工作依然薄弱,在未達到真正意義上保護的條件下,當地還要作為旅游資源來開發,因此,巖畫的重要價值在當地的一些層面任然被嚴重忽略著。 四、影響巖畫現狀的幾方面因素 阿巴嘎巖畫經歷了大自然數千年的洗禮,,還在經受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已經表現得非常脆弱了,就其保存現狀不容樂觀,導致巖畫本體不斷出現衰退的主要因素有下列方面。 (一)自然因素 從巖畫本體的現狀看,目前發現的巖畫全部裸露在空曠田野上,受到長期的風沙侵蝕、雨水沖刷、地質因素等自然現象產生的磨損,巖體均有開裂、部分巖畫巖表脫落、畫面患漫不清,個別巖畫離開巖石母體的現象。 1. 春季勁風的影響:受到春季西北吹來強風的襲擾,風中裹挾的沙塵宛如強勁力度的噴砂機,對巖畫迎風面帶來長期的破壞,導致巖畫表面畫幅減退、患漫,消失。 2. 季節天氣的影響:夏季高溫天氣下,突然的降雨使得巖石的溫度發生劇烈變化,會引起巖石出現物理變化,如出現裂隙、石縫中的雜質膨脹導致巖石的裂縫逐漸變大;寒冷冬季,巖石也會因氣候寒冷出現裂縫變化。 3. 山水襲擾的影響:隨著融雪性的水流、暴雨驟降的山洪,地表受到長期的侵蝕往往會形成沖溝,在不斷沖涮下沖溝逐漸變寬擴大,對接近沖溝邊緣的巖石產生影響,直至滾落。 4. 巖石苔蘚的影響:在自然變化中,巖石表面會生長苔蘚使得巖畫表面逐漸被遮蓋而失去本來面目。 (二)人為因素: 在巖畫區域因建設工程開采石料以及牧民不經意的行為,如搭棚蓋圈取石的牧業生產行為影響,而遭到破壞外,旅游觀光客及探新獵奇者對巖畫的刻劃、拓片等行為、牲畜肆意踩踏也對巖畫所處環境及巖畫本體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1. 放牧行為:巖畫都分布在牧民承包的草場中,有些牧民因承包草場的面積所限,放松對畜群管理,牲畜在巖畫地帶采食牧草無形中踩踏巖石,對巖畫帶來不利影響。 2 . 工程基建:80年代末,建設工程開采山石,造成巖畫整幅畫面缺失,亦有小塊巖畫崩離散落,對巖畫產生了終極性的破壞,。 3. 旅游觀光:懷著探新獵奇心里的人士,在巖畫表面上做刻、拓片、描磨產生痕跡,對巖畫造成不可逆轉性的破壞。 4. 不規范調查:也有業內人士在對巖畫進行調查時,為了完全記錄某一幅巖畫,對于半掩埋的巖畫粗心操作,使巖畫畫面形成剮蹭,事后的回填不完全,對巖畫產生傷害。 五、阿巴嘎巖畫采取進一步保護的思路 阿巴嘎旗巖畫的保護管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依據,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原則,堅持以原地保護為主,保持巖畫的歷史原貌。 第一,當地要出臺對巖畫保護方面的地方性規章制度,加強保護隊伍建設和日常管理工作,形成管理長效機制。同時,增加巖畫保護工作方面的財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投入。 第二,加強阿巴嘎旗巖畫區生態環境管控,在適當給予牧民草場補償的基礎上,對于巖畫重點區域進行封禁,減少因牲畜踩踏帶給巖畫的影響,堅決杜絕人為破壞。 第三,聘請國內巖畫方面專家學者,對阿巴嘎巖畫進行科學論證,在巖畫保護思路、保護修復、預防處理等方面制定保護規劃,對巖畫實施防風化沙塵襲擾、洪水沖擊、開裂破損的技術性保護性措施,降低巖畫自然的劣變速度。 第四,從阿巴嘎巖畫的保留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豐富的文化內涵、巖畫本體所在珍貴性方面,進行多渠道、多層面、多角度、多手段的宣傳,提高廣大公眾,尤其是當地牧民群眾對巖畫的認知度,進一步增強對巖畫的保護意識。 第五,在巖畫重點區域引進“千里眼”監控系統,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重點巖畫區域進行技術性監管保護。同時引進先進調查技術、方法和措施,為每一組巖畫編制“身份證”,建立起完備的阿巴嘎巖畫數據庫,使管理更加規范科學。 第六,開展巖畫保護提檔升級工作,通過落實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積極申報阿巴嘎巖畫逐步成為自治區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納入到中國巖畫數據庫,列入到中國巖畫遺存地, 結語 巖畫保護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在自然的法則下,裸露在田野山間的巖畫雖然會漸進式的消亡,但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和作為,會使得巖畫存在的時間更長一些,讓后代看到我們祖先曾經有過怎樣的偉大創舉,同時為他們探索和研究留下足夠的實物資料。希望全社會力量凝聚起來,切實加強和做好巖畫的保護重任,讓巖畫發揮好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薩仁蘇和、斯仁那德米德編《阿巴嘎巖畫》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張亞莎主編《中外巖畫保護論文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 3. 劉洪元 柏嘎力等撰寫《阿巴嘎旗阿拉坦嘎達蘇嘎查白音呼舒巖畫調查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草原文物》,2017年01期 4. 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 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管理站 王曉琨等編著《錫林郭勒巖畫》,社科文獻出版社,2019年。 5. 楊超,《熱帶雨林的瑰寶:尼亞洞窟巖畫的價值及保護策略》,《中國巖畫》,2018年第3期。 編者:這是一篇地方文化研究的力作,難能可貴!草原是詩,文化是魂。一個本土專家,解讀先人留下的天書,孜孜以求,探尋地方發展的由來和根基,追索歷史與今天的接續,為錫林郭勒文化建設添磚加瓦。遺憾的是文中的大量圖片因為技術原因沒能展現出來,以后有條件定當彌補。 
上圖:陳海峰先生與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共同考察阿巴嘎巖畫 作者簡介: 陳海峰,1963年12月出生,蒙古族,中共黨員,1981年3月參加工作,大專學歷,曾在阿巴嘎旗原青格勒寶拉格蘇木黨委、政府工作,歷任政府干部、政府蘇木長、黨委書記。2003年調入阿巴嘎旗生態建設辦公室任副主任,2010年5月,負責籌建阿巴嘎旗博物館,現任阿巴嘎旗博物館館長。 陳海峰不但有著有著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還利用業余時間研究蒙元文化、阿巴嘎部落的歷史,同時在石器、巖畫研究上頗有見解,參與了阿巴嘎旗境內巖畫的調查和《阿巴嘎巖畫》《阿巴嘎石器》《話說內蒙古(阿巴嘎旗卷)》等書籍的編纂工作,是中國巖畫學會會員、中國巖畫學會巖畫保護與宣傳專業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學會會員。2016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還以其姓氏命名了已經滅絕的生物為“陳氏可汗鼠”刊錄于《中國古生物志》總號第198冊中,以表彰他為古生物專家發現研究內蒙古中部新近紀嚙齒類動物提供協助的作為。 獲得過的榮譽:1996年獲旗級“勞動模范”稱號,2004年獲旗級“生態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2010年被評為“全旗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2012年獲旗級“勞動模范”稱號, 2014年獲旗級第三屆“愛崗敬業道德模范”稱號,2016年被中國巖畫學會評為《亙古天書•中國巖畫巡展》成績突出獎,2017年獲自治區級“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先進個人 2018年獲得旗級“五一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