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文學史上三大瑰寶,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其中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體裁,經元朝百年來,為元代文人墨客所創造,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元曲的興起對于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元曲原本是民間流傳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宋亡元朝入主中原后,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地區廣為流傳。 元曲有著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曲中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是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表演形式,到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于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套曲倆種。 元曲的著名代表人物為四大家:鄭光祖、馬致遠、白樸和關漢卿。本文重點介紹元代曲家大師馬致遠及其主要作品。 馬致遠(1250—1324年),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飽讀詩書,勤學六藝,遵循禮樂,對古琴藝術情有獨鐘。儒家禮樂思想在其前期音樂生活中起了主要作用。“氣概自來詩酒客,風流平昔富豪家”。 他年輕時熱衷于追求功名,建功立業。自認為有安邦定國之策,“且念鯫生自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他曾向忽必烈的太子孛兒只斤·真金(1243—1285年)獻詩并因此而為官,最后,因孛兒只斤·真金的去世,而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馬致遠任江浙行省務官,即為掌管稅務之官,從五品(相當于現在的副廳級—編者注)。在這一職務上干了二十年,這一職務顯然不適合馬致遠的性格,與他的抱負相差甚遠。他在作品中哀嘆“空巖外,老了棟梁材”,還說自己“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 他仰慕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田園生活,故自號“東籬”。 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經過了半世蹉跎歲月的馬致遠大概此時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棲”。他在【大石調·青杏子】中所說的“世事飽諳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天公放我平生假。” 此后,便開始了他創作的黃金時期。其時,馬致遠專門從事雜劇與散曲創作,無論是抒懷嘆世散曲,還是神仙道化雜劇,都流露出明顯的道家歸隱思想。 元貞年間(1295年初-1297年初)馬致遠參加了“元貞書會”。 皇慶二年(1313年),元仁宗恢復科舉。大概因此,馬致遠在至治元年(1321年)創作了套曲《粉蝶兒·至治華夷》來表示對元仁宗的好感。大約在這一套曲完成后不久,馬致遠便因病逝于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 馬致遠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散曲家!痹拇蠹摇爸。他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戲曲創作方面,馬致遠在音樂思想上經歷了由儒入道的轉變,在散曲創作上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在雜劇創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他所作的雜劇大約有15種,現存《漢宮秋》等7種,箸有《東籬樂府》一卷,現存115首。 讓我們欣賞馬致遠的幾首主要作品: 最著名的一首《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有位元代曲家、《中原音韻》的作者周德清,對此曲評價甚高,贊為“秋思之祖”,即當時寫秋思之最高水平了!扒锼肌鼻又袠嫯嬃艘环僳E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的思鄉圖?窗!夕陽西下,烏鴉歸巢,小橋邊人家也已回家;而曲中的主人公卻在荒涼的古道上、在瑟瑟的秋風中,騎著一匹瘦馬踽踽而獨行。(旅途勞頓馬尚瘦弱,人何以堪。┻不知夜宿何處,這些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鄉!全曲不用一個”秋“字,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景象;不用一個”思“字,卻將游子的濃重鄉愁寫得淋漓盡致。此曲寫得曲中有畫,畫中有曲,正所謂:”不用一字,盡得風流“。 另一首有名的元曲《南呂·四塊玉·紫芝路·雁北飛》,是描寫昭君出塞的故事,曲中把漢元帝與匈奴王呼韓邪單于對待昭君的不同心情,以及塞外草原風景描述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動。 南呂·四塊玉·紫芝路(雁北飛) 雁北飛,人北望,拋閃煞明妃也漢君王。 小單于把盞呀剌剌唱。 青草畔有收酪牛,黑河邊有扇尾羊,他只是思故鄉。 這是一首歌詠歷史故事的元曲,描述王昭君出塞和親、遠嫁匈奴的當時心情,以及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場景。曲中以鮮明的對比手法,描述了漢元帝與匈奴王呼韓邪單于的兩種不同形象和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一個是翹首北望,只見一行行大雁北飛,卻看不到昭君麗容,感到無限的懊悔和沮喪。而單于卻對著昭君開心的熱剌剌地歡唱、舉杯暢飲作樂。而王昭君雖然在匈奴國享有“寧胡閼氏”王后的尊貴,著華麗的服飾、食精美的食物,但當她面對碧綠的草原,奶牛、肥羊群,心情仍很惆悵,她思念著自己的故鄉。 作者描繪出塞外草原的美麗風光:綠色原野,牧草菁菁,收酪牛、扇尾羊悠閑地吃草······這里的收酪牛:指能收奶酪的奶牛;扇尾羊:尾巴呈扇狀的肥尾羊?磥,肥尾羊這一優良品種,如烏珠穆沁肥尾羊,延續幾千百年了吧。 因寫此曲,馬致遠被譽為”曲狀元“。 馬致遠出于羨慕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他還創作了一組四首《南呂·四塊玉·恬退》,都以“歸去來”一詞結尾。 “綠鬢衰,朱顏改,羞把塵容畫麟臺。故園風景依然在,三頃田,五畝宅,歸去來。 綠水邊,青山側,二頃良田一區宅。閑身跳出紅塵外。紫蟹肥,黃菊開,歸去來。 翠竹邊,青松側,竹影松聲兩茅齋。太平幸得閑身在。三徑修,五柳栽,歸去來。 酒旋沽,魚新買,滿眼云山畫圖開。清風明月還詩債。本是個懶散人,又無甚經濟才,歸去來! 這組散曲中寫道,酒剛打來,魚新買來。滿眼的云山像畫圖一樣展開。在清風里,明月下,我終于有時間與心情,把多年來想寫的詩文寫出來。我本是個懶散之人又無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本領,不如這樣歸去,過好田園生活吧。 學習和熟悉元曲大師馬致遠及其作品,對于我們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遺產,探索與創作新時代詩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022.10.06. 【參考資料】 1、《元曲三百首》 陳齡彬 譯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 2、《國學館》(人物詠志卷·詩詞曲) 作者簡介:李 守 華,曾任《上都文化研究》編輯。 自加入元上都文化研究會以來,先后撰寫了四十余篇有關方面的論文、詩歌等文章。如《元代質孫宴》、《馬可.波羅與元上都的傳說》、《蒙元時代的文化藝術》、《蒙古汗位更迭與元朝皇位奪》等多篇論文被選入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出版的《上都文化研究》一書。
1945年12月出生,籍貫山西省陽高縣。1968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學院外語系,中共黨員,翻譯職稱。曾在中共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錫盟外事辦公室、錫盟經濟技術協作辦公室、內蒙古振興國際貿易公司、錫盟商務局等單位工作。曾任科長、翻譯、副主任、調研員等職務。曾為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錫盟文聯會員、錫盟外國語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長。 有關個人資料曾被選入《中國專家大辭典》(第十一卷)。
|